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新闻界“打假治敲”十年来

2023-06-13 14:27:30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3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时代变了,新闻当事人不再是受气的小媳妇,任人拿捏。再把新闻当成生意做,就离违法犯罪不远了。

  近期,中宣部召开2023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宣布继续组织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

  从可查资料看,“打假治敲”行动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2014年,中宣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办、中国记协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自2014年起,“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每年一部署,从未间断,且后来相继增加了最高法、最高检、外交部、证监会、国务院港澳办等部门,从行政执法部门扩展到刑事司法机关,从境内新闻延伸到境外新闻,所涉范围越来越广,部门合力也越来越大。

  一般的专项行动多有针对性强、力量集中、时间短、见效快等特征,但“打假治敲”能坚持这么久,可见国家对于整治虚假新闻、打击新闻敲诈、纠治有偿新闻等的决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虚假新闻和新闻敲诈屡禁不止,已经是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当然,拉长时间线会发现,其中的整治重点和案件特征也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鲜明的变化。

  2014年9月,21世纪报系涉嫌新闻敲诈案案发,2015年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原总裁沈颢等人因犯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被判处不等的刑罚,涉案金额共计2600余万元,被害单位多达79家,是当时专项行动中查处的涉案金额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起案件。后续公布的典型案件数量并不多,所以无从比较专项行动以来哪起案件涉案金额最大,但这起案件的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十年来甚至二十年来最大的,令媒体界震惊。

  梳理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专项行动开展之初,重点都指向正规媒体的顽疾。2014年前后,证券时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或其记者被查出利用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涉嫌贪污、受贿、强迫交易、敲诈勒索、损害商业信誉等罪。而之后,假记者、假媒体、“自媒体”人“升级”为整顿的重点。自建虚假媒体、未取得采编资格而行使采编权、以购买网络水军形式进行舆论施压等,这些新型新闻敲诈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曾经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成为影响新闻媒体生态的顽疾。

  传统媒体的整治是立竿见影、成效突出的,知名媒体机构和媒体人的案例极大震慑了整个行业,专项行动也改变了媒体机构曾经疏于管理庞大分支机构的陈旧局面。短短几年后,传统媒体就已经极少出现在被通报案例里。接下来的几年,关于各类网络传播平台及公众账号的非法新闻活动,利用舆论监督、撤稿删帖、虚假新闻信息等进行敲诈勒索却屡禁不止,而且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发展而花样不断翻新,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小程序、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各类网络传播平台都成为新闻敲诈的温床。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患上了“010恐惧症”,极度害怕“北京来电”,害怕来电自称是北京的媒体单位,要求做正面有偿新闻或者索要负面新闻“封口费”,怀着复杂的心态,不管有事无事,总有人选择妥协,息事宁人,花钱消灾,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媒介资源不平衡环境下的消极应对之举。而到了当下,这种不对称、不平衡的状况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即使被有关自身的负面新闻缠身,当事人仍有大量的救济渠道,甚至如果将各类媒体运用得好,不仅能轻松自证清白,还可以反客为主,将对方置于下风甚至送入牢狱。只要自身坦然,就不会被裹挟其中,因为新闻的底线从未改变——真新闻是不夹带私货、不掺杂金钱因素的。

  现在企业也有了更强的保护罩。2022年1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前期搜集了上市公司遭受“自媒体”、媒体采编人员及假记者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典型案例,并且开通了举报通道,持续保持打击“网络水军”“黑公关”的高压态势。时代变了,新闻当事人不再是受气的小媳妇,任人拿捏。再把新闻当成生意做,就离违法犯罪不远了。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