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北漂“最后的天堂”的现状与明天

2023-06-29 10:51:30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5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媒体要多关注基层百姓的生活,反映社会基层的真实情况。

  “风从乡间来”是我们的课题“中国乡村文明传播”的一个“艺名”。我们的研究基地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研究地域主要是浙江农村。北漂“最后的天堂”之所以成为关注点之一,是因为我希望抓住一切机会和更多角度调研今天中国的乡村。我相信无论东西南北,只要是乡村,一定有共性。恰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成为今年的主基调,我们的研究赶上了好时候。

  北漂“最后的天堂”,指的是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这是北京最著名的城乡接合部。周边一河之隔就是亦庄经济开发区,大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公司云集。前厂后村巨大的用工缺口,吸引了寻找临时工作的人们,因而聚集了北京市最多的外来务工人口。这里8个行政村的农民,基本上都是靠出租房屋获得收益。其中大葛庄村,一层建筑66栋、二层建筑95栋,三层及以上建筑99栋。这里三层以上的房屋大多手续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村里接到通知,三层以上的不允许再出租了。这是北京卫视《向前一步》的一个选题。作为常设媒体评论员之一,我参加了这期节目的录制。

  与当年都市里的村庄相反,这里称得上是村庄里的都市。一个当年不过几百人的村子,如今常住人口过万。一个十万人的超大镇,没有一家房屋中介。这里的二房东是房屋安全的第二责任人,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其中的奥秘都写在街面上:所有的信息公示栏都是满满的“房主直租”;一家紧挨一家的小餐馆的广告标价让你立马感到这是北京吃饭最便宜的地方——炝锅面加卤蛋总共才9元。而“最后的天堂”的标配则是:有独立卫浴的20平方米单间,月租最贵1300元。而同样的面积在北京的五环以内,则是3000元左右。

  行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我常常有一种错觉:这是乡村吗?我们的录制现场明明写着村委会;这里是北京吗?这里离我上车的北京电视台不过50分钟车程。当“脱不下来的孔乙己长衫”成为舆论场的热议时,这里的“孔乙己”都脱下长衫了吗?

  我和一位建筑规划专家走访了两户有三层房屋出租的租户。这是装修和保洁做得比较好的一户,已经有了经济型酒店的样子。而另一家则比较简陋,当然租金也更便宜。所以,实用和便宜是这里北漂的首选。而第三层的通风和采光是最好的,当然也是最贵的。如果“一刀切”地取缔,对房东和租户来说是“双输”。

  我的观点是:其一,鉴于去年长沙自建房垮塌造成54人遇难的惨剧,对自建房的专项整治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其二,观察一个城市的窗口不是富人的豪宅,而是穷人的蜗居。考量一座城市的包容、胸怀和温度,不是给有钱人提供了多少更大发展的机会,而是给平凡人多大的生存空间。其三,“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心不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更是他的身体力行。更重要的是:“时时放心不下”应当是各级干部的情怀和行动指南。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供高质量、人性化、有温度的服务。

  十多年前,住在自建房的北漂被称为“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蚁族》一书出版后,我专门做过一期节目。“蚁族”的特点是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奋斗,当年这个以80后为主的群体已经走出了曾经的尴尬窘境。而当年“蚁族”的聚居地,经过政府的大力改造,也已旧貌换新颜,环境干净整洁,“蚁穴”成为历史。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人们曾这样形容十多年前唐家岭的“蚁族”们。今天马驹桥这个北漂“最后的天堂”向何处去?怎样才能让今天的新北漂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让我们相信未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5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