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越过“优越感”这个写作障碍

2023-07-04 10:21:49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评论是说理的,预设着一种平等关系,得用对方认同的事实和逻辑去说服。

  央视网推送的评论《时“卷”时“躺”,年轻常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不少讨论,很多年轻人说,从这篇去除“爹味”的评论中感受到了自己被理解。评论说:“躺”的核心是休息。就像在炎日里割麦子,挥汗如雨、气喘如牛,一抬眼发现还是望不到头,简直让人心生绝望,干脆扔下镰刀、就地躺倒,管它别人地里进度如何,我先躺为快。网络上有一类文章,把选择回到家乡的年轻人描写为“退守小镇”“躺平回乡”“向现实低头”,让人反感。“卷”是不想浪费青春,“躺”是要缓解焦虑,“时卷时躺”可能才是人生常态。

  很多评论谈起“躺平”这个词时,常带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对“你躺平是不想努力了,是放弃自己了,是想不劳而食了”的道德俯视。年轻人之所以反感这类评论,是因为这些评论并不了解“躺平”的内涵,并没有进入这个词的词源和语境中去思考:当年轻人在说“躺平”时,他到底在说什么?他们真的是双手一摊拒绝努力消解奋斗吗?这类评论并没有在与年轻人平行和内在的逻辑层面去讨论“躺平”,而是站在逻辑外面居高临下,以另一套逻辑去规训说教,当然无法让人信服。

  什么叫“爹味”?就是根本不愿进入对方的逻辑去理解,而是带着不由分说的“爹”的优越感: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就是比你懂,我们当年如何如何,年轻人就是缺少锻炼,年轻人就是怕吃苦太娇气。评论是说理的,预设着一种平等关系,“论证”的意义首先不在于达成什么共识,而在于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谁也没有逼人接受的权威,谁也不比谁更有优越感,得用对方认同的事实和逻辑去说服。“评论”与“爹味”是格格不入的,优越感是评论说服的障碍。

  当我们在评论时,感觉自己内心拥有对评论对象的某种优越感时,那就得小心了,这种优越感很多时候源于“对评论对象的无知或半知”,源于某种“未理解而先定义”的俯视,而非“进入它的逻辑去理解”的真诚平视。当对话对象“闻”到你评论里的这种优越感时,对话就停止了。优越感是评论说服需要越过的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才有交流和说服的可能。

  比如,评论“饭圈”这个话题时,你是否了解“饭圈”文化?你是否走进过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逻辑?你是否尝试理解过他们的视角?如果没有这些,只是在“脑残粉”“无脑粉丝”“盲目从众”“非理性狂欢”“眼里只有哥哥”“疯狂追星”这些固化标签上去理解,带着“我很理性我从不追星”的优越感去评论,优越感就是交流的障碍。

  比如,评论“年轻人上香”这个话题时,你是否理解年轻人这么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基于何种心态?他们不知道找到好工作要靠自己的努力吗?他们不了解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吗?这些经过高等教育、自小受过“无神论”熏陶、在科学话语中浸泡长大的一代,为什么会“迷信”神灵?这是需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和逻辑才能理解的。如果没有这种理解,而是带着“封建迷信”“在上班和上进间,他们选择了上香”“他们放弃了努力而陷入迷信”的智商优越感去看待,在年轻人看来,你根本没有评论这个话题的资格。

  对于评论写作来说,如果看不见事情的因果,说明走得还不够远;如果看不到反对者的“合理逻辑”,说明还停留在比较低的认知层面。把评论对象当“傻子”,评论本身也不会有多“高明”。

  优越感是什么?就是高高在上,不愿意进入他者的世界去理解,它包含着一种停止思考,冻结了对这个话题进行思考的可能。西方有一个好玩的概念,think in the box,think out of the box,“在盒子里面思考”还是“在盒子外面思考”。好的评论,要有一种“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双重视角,先要努力think in the box,进入他的逻辑去思考,体现“我是懂你的”,我是在理解你的逻辑上讨论问题,并没有带着什么天然的、未经思考的优越感。然后think out of the box,在平等和平等的逻辑层面上飞跃到一个高维逻辑,这时候“出乎其外”才有了说服的可能。我是懂你的逻辑的,但你也要懂我的逻辑,形成一种平等交换中的理解可能性。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