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淄博烧烤的“火”与山东卫视的“土”

2023-07-04 11:05:49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正是淄博烧烤的“火”,让山东卫视的“土”显露出了生活和现实本来的底色,更让一些虚头巴脑的“高大上”黯然失色。

  淄博烧烤最火的那些天,总是想起这样一件事。两年前的一天下午,山东卫视的负责人打电话问我:能不能马上来济南?省委主管新闻宣传的领导明天要来电视台调研开会,其中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山东卫视的“土”。

  如此直奔主题的召唤让我不敢耽搁,在“非必要不出京”的那些日子里立马奔赴,那是真爱。

  在淄博烧烤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再来辨析山东卫视的“土”,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淄博烧烤的“火”,让山东卫视的“土”显露出了生活和现实本来的底色,更让一些虚头巴脑的“高大上”黯然失色。

  实际上,对于淄博烧烤为什么这么火,舆论场的讨论已经相当充分。归纳起来,我以为有三大原因。一是历史文化。“淄博这么火还是在两千多年前的齐国”——就这一金句已经足够了,让传统和传承有了跨越的根基而不是穿越的玄幻。烧烤的余烟散尽,留下的却有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二是治理能力。一座老工业城市一举成为新晋“网红”,“进淄赶烤”实际上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已经是一个共识。地摊经济的烟火气和接地气一度是盘踞热搜的热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今,“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冒烟的地方不一样了。也许,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角度看,淄博烧烤最大的启示就是:烟火不是能不能冒,而是怎么冒。三是人性光芒。这是淄博烧烤最迷人的地方。把远方来客真正当朋友而不是当韭菜,这是淄博烧烤最诱人的地方。曾经有不少地方的文旅局长使出浑身解数为本地的旅游作秀,是淄博烧烤的火爆恢复了常识的力量——普通人的真诚、善良、与人为善、宽以待人,这才是一个地方最亮眼的名片。

  的确,山东卫视确实少见高富帅、白富美式的“洋气”,更没有“油头粉面兰花指,矫揉造作A4腰”的哗众取宠。有的是以普通人爱岗敬业为主题的青年成长纪实季播节目《现在的我们》,是《美丽中国》中各行各业尽职尽责的平凡人,是《此时此刻》里一个个日常生活的横断面。一句话,山东卫视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现实主义节目链。

  以《现在的我们》为例,这个节目出场的是普通工作岗位上30多位平凡的奋斗者,讲述的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故事。他们当中,有一身“正气”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冯黎明,20多年义务反扒,冒着被报复的风险抓获小偷上千名;“有骨气”的进城务工人员郭凯苦练装载机操作技能,从谁也不愿意合作的“臭手”,变成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当然,节目里更多的人,还没有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他们中有回国教孩子捏面人的“海归”,有一年出车近千次的急救医生,有甘愿把自己关在密闭环境半年的航天志愿者,也有白天在琴行工作、晚上到街头唱歌的普通歌者。他们的故事在社交网站上收获了过亿次的关注,不是因为“颜值即正义”,恰恰源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奋斗者。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诠释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无数平凡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每一个普通山东人的奋斗,都是新时代主旋律的动人音符。

  因此,我们的反思仍然显得沉重:为什么一家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的主流媒体会有“土”的标签?为什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被边缘化?为什么在一个时期内才艺竞演、户外慢综、明星比拼、“娘炮”作秀等能够大行其道?我们是否从中获得了足够的理论思考的经验教训?

  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刚刚参加了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峰会,现实主义再次成为主要议题。我的发言有这样一句:大视野里,还有淄博烧烤的“火”让电视艺术多了一个观察与思考的视角。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