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让我们讲讲政治吧

2007-05-17 13:41:57

来源:   作者:观 其

摘要:

  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手机等各类媒体,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要说全国人民都守着电视、捧着报纸、泡着网络享受这份媒体人眼中的“新闻大餐”,那显然不合实际,毕竟,在这块大地上,还有很多人为自己或家人的生老病死而愁眉不展,而奔波劳碌,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情跟踪两会,也发不出请总理网聊的呼声。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两会确是事实,因为,两会切切实实在影响中国,影响每一个中国人。
  媒体和记者也受影响。今年的两会,记者们受到些什么影响?或者说“应该”受到些什么影响?这里举出一条,关于“讲政治”。
  何谓政治?定义不一。查了一下资料,“政”与“治”结合使用,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得通俗:“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列宁的经典说法是: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可见,“政治”,一头连着“权力运行”,一头连着“经济利益”;一头连着“国家政权机构”,一头连着“平民百姓”。
  人们津津乐道的官场逸事、政治顺口溜,算不算“政治”?今年全国两会,民间讥讽官场歪风的顺口溜,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代表委员们的话题,并在新闻媒体公之于众,有的委员在发言中还引用顺口溜向总理反映问题。有人说,顺口溜是对政治的庸俗化,但庸俗化的政治毕竟也是政治。再说,都上全国两会了,你还能说它“庸俗”么?进一步讲,“津津乐道”与“官场逸事”相比,其实是更大的政治——因为“津津乐道”更能折射政治的本意。
  有人说,外国人,比如老美,人家不大关心政治,人家更关心自己的事业、人生、健康等等。若此言不虚,我们其实该关心的是这背后的问题——老美为何“不大关心政治”?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不需要去关心。
  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则不然,政治复杂多变,丰富多彩,你不关心都不行。还是马克思高明,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当前中国政治的发展变化,就源于那只市场之手。市场之手撕开了许许多多人为的控制,过去铁板一块的社会分化成不同的阶层、群体。差异、悬殊以及由此而来的普遍焦虑,影响着每个人。市场之手摔碎了许许多多假公平、假合理、假正确的观念和做法,过去习以为常的规则变了。越来越多的人,不管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利益”、“权利”、“权力”。吃喝拉撒、看病上学、求职创业,若遇不平、受委屈、有怨言,过去能忍就忍了,吃亏是福嘛。现在则不然,人们会很生气:“凭什么!”
  人们开始思考和关注——“国家富了,为何民生问题却更突出了”。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最近说:一谈到民生,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衣食住行问题。这没有什么错,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包括政治需求在内的精神利益的追求,将会随着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民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窃以为,此处尚需补充一点:物质需求的满足,可以量化,顿顿山珍海味,肚皮也有个限量,但精神需求、政治需求,能按每天几斤几两算么?所以,媒体记者关注民生、报道民生,需要想得更深一些。
  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高速发展30来年,要说现在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平均最富足、安康的时期都不为过,问题是,钱包鼓的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所谓“民生”,所谓“需求”,已不是单纯肚皮的需求,而是连人们自己都不觉察的不断滋长的精神的政治的需求。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当人们说“你可以侮辱我的智商但不能侮辱我的人格”,披着衣食住行外衣的民生问题,其实就开始演变成政治问题了,尤其是在媒体介入、舆论关注的时候。
  利益意识催生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激发参与意识。“民生”与“民主”,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对新闻媒体和记者而言,比之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如今讲政治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那时的政治是“斗争”,讲政治是听指示齐步走,有把尺子有个样子。现在则不然,你关注、报道经济发展、百姓民生、社会和谐……都与政治有关,并且,此“政治”已非彼“政治”。既要讲真话、报实情,又要“帮忙不添乱”,你就得研究政治,研究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避而不谈政治,甚至羞于谈政治,那才是对政治的真正庸俗化——你把政治想成什么了?
  我们的目标,当然还是列宁同志说的:“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 也就是从“管理众人”发展到“众人管理”。但为了这个目标,现阶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记者还是要多讲一些政治。○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第7期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