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该讲的“原则”与不该讲的“原则”

2007-09-05 13:16:19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读《青年记者》纪念创刊65周年那期杂志,颇生了些感慨。感慨之一,就是65年后,国内记者的新闻理念与实践,并没有“进步”到哪里去,我们仍然面对着很多同样的问题,重复着很多同样的毛病,比如“漠视真实”。
  我们不妨再重温那期《青年记者》摘录的两个片段:
  ——1947年第1期《青年记者》,冠西的文章《怎样写得更短些》这样写道:“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在报道事实,即便作者有些议论想加进去使问题更明确,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应该拿龙的眼睛来代替龙的全身。”他指出新闻报道存在的坏毛病:“有的新闻由于材料不充分,只好拿作者自己的议论或解释来代替,企图把作品渲染得‘像样’一些。”
  ——1947年第3期舒文的文章《一个老题目》这样写道:“现在存心做不真实报道的人是几乎没有了,但不少读者还对报纸有这样的反映:‘某条消息和这里的事实不符’;报纸到底是‘宣传’‘宣传’的。”
  导致新闻失去真实性的两个缺点:“第一,是对成绩与缺点作片面的估计、片面的报道。写成绩就彻头彻尾是优点,写缺点就彻头彻尾是缺点,写转变就前后截然两个世界、两个人物。第二,是牵强附会,削足就履。……我们报道中常常用各种事实来说明一个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合乎原则的,往往多是萌芽状态的,或则不完全的。但在报道时则因发现某些个别事实合乎一个原则,就过分兴奋,将原来是萌芽状态的、不完全的事实,一起套上一个完整的原则,而将其中不够的方面与缺点,有意无意地不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是宣传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太热衷于追求宣传效果,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客观事实的冷静的全面的观察。其次,则是对真实与宣传的一致性、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的一致性,认识不够。……我们必须了解,只有最真实的报道,才有最大的最长久的宣传效果。一切片面的、牵强附会的宣传,虽然可以收效于一时,但最后只会引起相反的作用。”
  解决办法:“是先实事求是,再想到原则;而不要先想好原则去套事实。是多写事实,少写原则;而不要多写原则,少写事实。……是不要求全太切,而应忠实于客观实际,这在报道中比什么原则都更重要。”
  对照我们目前的宣传报道,尤其是各级“主流大报”的宣传报道,以上问题是不是依然很严重地存在呢?是不是仍习惯于“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 呢?是不是仍习惯于“想好原则去套事实”、“把事实仅仅当作例子举” 呢?是不是太讲“原则”而忘了“忠实于客观实际”呢?
  其实,我们很多所谓的“讲原则”,在很多时候是偷懒,是“明哲保身”,或者说是违心地遵从某些“潜规则”。但是,“忠实于客观实际”,是比什么“原则”都更重要的“原则”。
   新闻真实性之所以是个老问题,是与中国的政治环境相关的。尤其是受“文革”之害,新闻真实性被冲得七零八落直至荡然无存。改革开放30年,新闻真实性得以恢复、重建,但依然任重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受新媒体冲击,眼下“传统”一方的不少报人“创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现在报纸不应是“新闻纸”,而应是“思想纸”、“观点纸”,因为报纸抢速度永远抢不过新媒体,再怎么互动也互动不过网络。对此,笔者有几个疑问:1.思想、观点,报纸就能抢过网络么?2.报纸做成“思想纸”、“观点纸”,那谁来做新闻?网络么?目前看还不行,网络上的新闻大多来自报纸。假若将来行,那报纸的思想、观点就更不占优势了。因为既然网络自己就有足够的新闻,就可以第一时间组织“观点”、“思想”,哪还有报纸的事儿?3.“思想纸”、“观点纸”,往往再走半步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宣传纸”,那就更不值钱了。报纸放弃了“新闻”,实际上也就放弃了一切。
   撇开这些不说,不管是谁来做新闻,真实性这一课,都是逃不掉的。尽管我们天天都在讲,但上有“宣传为我所用”的长官意志,媒体记者自身又好为人师而疏于“格物致知”,近些年来“新闻民工”制造假新闻的现象不断,这都在提醒人们:在“反映事实、尊重事实、忠于事实”面前,中国新闻人不管是在骨子里还是在操练上,都还是小学生。
  历史一再提醒,必经阶段是必须要经历的;丢掉的东西是迟早要找回来的; “跨越式发展”总是暂时的,没解决的问题,早晚要返回头来补课。○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8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