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世界上本没多少道理可讲

2009-02-01 17:14:08

来源:   作者:

摘要: 别拿“任务”当理由,“任务”是你的,与读者无关。


  文/观  其

 

  人们喜欢讲战略的时候,大致对应着两种情况,一种是正牛的时候,成功了,讲讲战略,以示成功不是偶然的,不是天赐的,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人为的结果;另一种是傻了眼的时候,困难了,方寸乱了,不知所往,于是战略一番,以求突围。大多数是后一种情况。
  成功者讲战略的时候,是他们歇脚喘息的时候,其所谓战略,与其说是“规律”,不如说是人家自己的“盘点”。“盘点”休整后他还得重新上路,若真把自己的战略当回事,往后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因此,成功者的战略对困难户而言,价值应在“他行我也行”,而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千万不能把成功者的战略当回事,战略是人家的,困难是自己的。同样感冒,还有这感那感的,即便症状相似,病因也因人而异;即便同样病因,使一个方子,效果也因人而异。
  倒不是说战略是坏东西,而是想说,战略不是捷径,捷径不在别处,在脚下。讲战略的时候要放下一招制胜、一步登天的念想,多一些闷头干事的本分。真正的聪明人,其实都是本分人。世界转来转去,脱不过本分二字。越是大的变革关头,在形势面前越要谦卑些克制些。“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典范,“猫论”、“摸论”正是其过人之处。
  说到本分,报刊的本分是什么?是内容。
  这些年,媒体竞争加上学界理论竞争,冒出很多“王”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人才为王”、“技术为王”……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实在。渠道、品牌、人才、技术等等,是你报刊自家事,拿不出真货色来,一千个王也白搭。
  近些年,本分地做内容的报刊越来越少。人心野了,满脑子都是“大手笔”,都不愿做“刀笔”。于是,内容越来越水,还带着星星点点的泥——别字连连,句读不通,逻辑混乱。从质量上讲,就是废品,根本称不上“精神食粮”。
  在过去精神饥饿的年代,是张字纸就行,读完了还会咂摸咂摸,推敲推敲。可现在,媒体五花八门且无孔不入,各种信息满天飞;人呢,有钱的无闲,没钱的更不闲,拖泥带水的报刊能让人忍受多久呢?
  眼下人们好讲报刊的出路。别管能活多少年,先问问自己:还有没有改进、开发、提升的空间?是不是真到了走投无路、再干也是白忙活的地步?
  认为是后者,好,改弦更张,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承认是前者,那就把心收回来,本本分分地改进、开发、提升。
  凡事就怕本分,一本分,事就多了,但天地也大了:
  比如说,报刊属于服务业,应回到服务的本位。这是很难的。嘴上整天挂着读者,不一定真有“读者意识”,更不一定有服务读者的“实际行动”——内容制作与多渠道发布上的,报刊发行与内容接受渠道上的,读者关系维护与开发上的,等等。报纸一天一天地编印发,但这些业务总体还是很虚弱的。面向读者、研究读者还是偏少,甚至很多报刊连自己的读者在哪里、看没看都不知道。
  比如说,“好为人师”的习气还是偏重。引导舆论,对上是“任务”,对读者而言则未必,读者大可以说:那是你和你上级的事儿,与我何干?确实,报刊与读者之间,就是单纯的“服务”关系。读者有天大的选择的权利,独独没有一丁点儿理解你的“任务”的义务。别拿“任务”当理由,“任务”是你的,与读者无关,尽管“任务”完成与否最终取决于读者选不选你、看不看你。
  比如说,要以人为本,满足读者“好逸恶劳”的本性。求捷径图省事,甚至一劳永逸,乃人之本性。成功的经营者,就是最大程度地克制自己“好逸恶劳”的本性,而去最大程度地利用服务对象的这一本性,满足服务对象的这一本性。现在的人更是懒得出奇,忒嫌麻烦忒图省事。这就提醒报刊发行、订阅等等,在渠道上,服务上,得千方百计让人家的时间成本接近于“零”——要变“买”为“送”——不能让读者费劲费时去买你的报刊,你得把报刊送到读者手里。送的渠道很多,除了自己的队伍,更要利用社区连锁超市、物业、理发店等等。甚至付钱这等事儿也是越简单越好,比如手机付费,按键就行。
  有好的内容、好的服务,有对你挑不出毛病来的读者,你就可以衍生衍化,使出七十二变,天地自然广阔。
  眼下,美国报业风雨飘摇,中国报人的心也跟着飘摇。其实,美国行不一定中国行,美国不行不一定中国不行。
  世界上本没那么多道理可讲,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讲道理。○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0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