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电脑啊,真让报人伤脑筋

2009-02-24 08:18:55

来源:   作者:

摘要:


  自从习惯了上网,报纸就看得少了。大量的信息是上网获知的,当然,上网很多时候也是看报——自己喜欢的报纸网站和报纸的电子版。
  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并且越来越多。我接触了一些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说,前些年还买份报纸,大家传着看,现在即便有一份报纸摆在面前,大家也不“珍惜”:时间紧看手机,时间宽松就上网。就连我八岁的儿子,也不喜读报喜电脑:自己动手用Power point做课件,上网用QQ聊天。现在他还不关心新闻,但这样下去,到他关心新闻的年纪肯定是个“网民”,而不是“读者”。
  人们重网轻报的势头,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是一致的,与家庭电脑的普及也是一致的。10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山东省为例),从居民家庭消费的角度给出了印证。
  电脑进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是从1998年开始的(“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正好10年了。1998年山东省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3.8台,1999年是4.9台,2000年是9.5台,2001年是13.4台,2002年是23.4台,2003年是31.4台,2004年是37.7台,2005年是45.6台,2006年是52.7台,2007年是58.8台。
  也就是说,在山东城镇家庭,电脑的普及10年增长了15.5倍。这10年,报纸境况怎样?没有查阅发行量的统计数据,但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报纸种类不增反降,1998年报纸是91种,2007年是84种。这有国家清理整顿的原因。可是,即便撇开这个不讲,没有被清理整顿的报纸这10年怎样呢?可能发行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可能广告收益也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但读者忠诚度和舆论影响力趋减则是不争的事实。电脑(网络)疯长是个原因,并且,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原因。
  再看农村。电脑进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统计,是从2002年才开始的。2002年山东省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0台,2003年、2004年都是1.8台,2005年是2.3台,2006年是2.4台,2007年是3.6台。在山东农村家庭,电脑的普及这6年增长了3.6倍。当然,体量仍很小。但是,小就是大,空间大,潜力大。这一点,连国务院都觉得不容小视,将此作为培育和发展的消费热点。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讲,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推广到全国,同时,把电脑等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并称:要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等消费。硬件、软件一块上,电脑下乡,实际上也就是网络媒体下乡、电子信息下乡。
  从山东的情况来看,与信息媒体沾边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彩电、移动电话等都差不多了:2007年山东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2.2台、移动电话173.5部;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3.6台、移动电话86.2部。而电脑不管城乡,都有很大普及空间。有了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可以预见,农村家庭电脑拥有量将在不几年内接近城镇家庭拥有量,与之相应,农村的舆论市场、信息市场将很快被网络媒体占领。“网络村村通”,已为时不远。
  还有一组数据,报人看了想必也不轻松: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
  紧接着,人民日报1月16日发了一篇评论《互联网走近价值应用新时代》:互联网已不仅仅是提供信息,互联网已经实实在在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服务;不论促进就业、扩大内需,还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网络这个平台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免费培训,提升农民工以及贫困人群的网络应用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以上,似乎是给报人吹冷风。但是,电脑网络的风会越吹越猛,谁也挡不住。该做的只能是见风使舵、借风借势。电脑毕竟是机器,网络终归是渠道是平台,别人用得,报人也用得。具体怎么用,已有很多探索。但总觉得目前的用法有些拧巴,是不是因为报人过多地考虑“以网救报”,框了脑筋僵了手脚?或许,“服务”、“消费”才是用法的关键词。○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