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志安:时评残缺的到底是什么

2009-02-24 08:19:32

来源:   作者:

摘要:


  倒退十几年,能在报纸上发表一篇铅字文章,似乎还是很风光的事情。可眼下,靠码字评论新闻的“职业”正变得有些声名狼藉。不久前,诗人叶匡正送给这种文字一个有些不雅的比喻——脑残文体。言下之意是,脑子似乎有问题才能写出这类“味同嚼蜡”的文章。叶文发表后,又引发了一轮关于时评究竟到底是不是“脑残”的讨论,真是有点幽默!
  叶先生对时评文体的辛辣批判,我基本同意。时评原本应该是思想和智慧的贡献者,但眼下却贡献了一地鸡毛。逻辑简单,思想贫乏,“读者面前堆满了文字,却依然找不到任何思想的出路”。我也有同感。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一群时评作者?如果我们真的期待时评作者成为如鲁迅般的呐喊者,到底需要什么条件?作为一个业余时间也写一些时评文章的媒体工作者,这是我关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好的时评文章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一套专业的分析方法,无论是法律,经济,还是社会学;二,现代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或者如三,充满智慧的思辨和漂亮的文字。如果对照上面的条件,现在时评界活跃的多数人物,甚至是一些风云人物,我觉得都不及格。他们或许一个月能写数十篇文章,在各媒体上开设专栏,但看过十篇他们的文章之后,以后的文章我们只要看一下标题就可以按照他们的逻辑和文风模仿出来。他们还没发言,我们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靠写字为生的人沦落到这种地步,谈“思想”已经有些奢侈。现在不少报纸给评论文章开的稿酬都不低,但也正因为如此,毁了不少原本有些才气的作者,写字不再需要思想萌动,有感而发,而渐渐变成码字赚钱的体力活儿。
  另外,好的时评需要好的新闻报道作支撑。新闻报道越翔实丰富,越能呈现出新闻的复杂性,对评论的要求也越高,人们也越需要评论来帮助理解新闻。但我们的媒体现在有多少扎实的调查、冷静的记录?新闻的浮躁和评论的贫乏,在某种角度上互为因果。我举一个例子,去年9月,万科在杭州降价后,部分先期购买房产的老业主找万科要求补偿,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后,这些愤怒的业主将万科杭州总部部分办公设备砸坏。这条新闻报道后,立即成为许多时评版面的热点,有人马上发言,这些试图毁约的业主缺乏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另一些人则站出来反对,说开发商赚了太多的昧心钱,给业主补偿也合情合理,双方争论得非常热闹。可我看了不少文章,还是没搞清楚整个事件的原委,更不用说该如何理解了。
  恰好当时我有一位同事去杭州采访此事,回来后我问他详情。他说,那天业主的激动其实是另有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因为补偿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其实,这些业主和万科就补偿问题已经谈判了数次,但每次万科的态度都非常恶劣、傲慢。事情发生的当天,在业主再次和万科谈判的过程中,万科工作人员借机走开,并将谈判的会议室门锁住,此后才发生业主们所谓的“暴力”事件。在这样一个多少带有偶然性质的事件中,业主的暴力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和他们对契约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在我看来,这一事件中,万科的傲慢,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高涨制造出来的地产商的傲慢,可能才是最值得分析的心态。但可惜,这些信息还没有被报道出来,我们的时评写手就一挥而就写评论了。更可惜的是,直到他们写完文章,也没有更翔实的报道出来,而读者却早已消费完毕,失去了对这一新闻的兴趣。
  在这样的逻辑下,许多时候,时评和新闻报道共同完成了一次对读者的合谋,他们用残缺的信息和简陋的价值观对新闻进行简单化甚至妖魔化处理,让读者失去对复杂新闻的探究机会,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的评论,真是危害不浅。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策划组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