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闫肖锋:向当年明月学习?

2009-04-13 15:26:14

来源:   作者:

摘要:

  《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首先得益于网络,博客人气带动图书走红。
  当年明月之所以能火,一般评论者认为有三大原因:其一,他自小读《上下五千年》,自称熟读11遍,对明史可谓了如指掌,有了这个底子,方能游刃有余地用现代的语言解构历史。其二,当年明月擅长心理描写,将枯燥的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三,他能以古讽今,夹叙夹议,串通古今。如“英雄观”: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这些都以“明月名言”的形式流行于互联网。
  作为一方小吏,笔下却有一番历史波澜,确实难能可贵。想当年,爱因斯坦这个专利局小职员发明过E=MC2相对论,政府小吏卡夫卡写出了《变形记》等不朽著作。《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又一次证明了人有多面性。
  以我观之,当年明月成功的因素有二:一个是关联性,与当下关联,与读者关联,一扫历史书籍学究式的貌似中立冷漠的文本。《明朝那些事儿》的宗旨是“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是需要一番想像力的,而想像力比历史知识更重要。另一个是他的文体,我姑且称之为“当年明月体”,即一行一句自成一段,警句式和箴言式。此种文体早已盛行于网络,影响着新世代写作。老派写作如地产强人任志强之辈,若非好事记者将其观点从枯燥的学术分析中提炼出来,任老板断难有人关注。任式写作中充斥着一堆堆数据和煞有介事的分析,不似地产大佬倒像皓首穷经的老学究,其博客上的文字一砣一砣的,实难细读。
  当下,结构决定阅读。轻松易读是对读者最大的善意。你对读者有善意,读者就对你有善意,推崇你。“当年明月体”通常一段三四十字居多,有的干脆一句话就是一段。这样“经济”的分段只有写短信时才会发生。你敢说写作和阅读习惯不受短信影响?大矣。
  须提醒,“当年明月体”的精妙之处在于关联性与简短性之间不相分离,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看似分离、实则密切关联而产生丰富联想。新闻学上“跳笔”的熟练运用是需要丰富想像力的,而这种想像力的基础是庞杂的知识库存量,及指东打西的能力。
  缺乏关联性或想像力的“当年明月体”是垃圾化网文。文体越来越“轻”,内容越来越“笨”,“往下笨”(Dumbing Down)。既然互联网是跳跃式浏览(甚至不能称之为阅读),那我就跳跃式写作。现在人们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什么东西一放到网上,一定变成速读,原本是一字一字阅读,到网上是一段一段、一片片速读或曰“浅阅读”。对古人所谓的“文心”不再追求。
  读东西的人通常同时在干几件事,一边读一边下载东西,或者还“斗地主”;写东西的人也同时在干几件事,边写边通过QQ或MSN聊天,或者听着音乐。文字能不断断续续吗?读文字的人能不断断续续吗?这实是当下生活方式的写照,心多骛杂。
  当下的写作,一切以减轻读者负担为己任,一切以轻松阅读为要则,岂能承载深思熟虑?什么写作都要加进戏剧性,都要加入娱乐的作料方有销路。麦克卢汉曾有妙喻,他说除去报头,“报纸是一首首迷离的现实主义诗歌”。箴言式的短句、诗歌般的段落,为麦氏语言的魅力所在,他也预示了四十年后的超级文本的流行。如今观之,老头子过于理想主义了,网络式写作堪当“诗歌”者不多。
  新技术将老技术淘汰,并将之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这是麦氏的另一论断。比如汽车将马车淘汰,马车作为表演或享受形式仍然存在,电视将电影淘汰(从大众娱乐方式上来讲),电影上升为更高级的艺术。那么,传统写作呢,是否要回到羊皮书形式,字斟句酌呢?未来之书回归古朴形式,且只适合一字一字慢读,仿同念经。
  互联网文体貌似回归经书的箴言体,可精神差之远矣。我们回得去吗?
  (作者为《新周刊》总主笔)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