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还是别当一家人好

2009-04-21 11:30:0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很多年前,受大学老师启蒙,知道了“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的“家文化”,也知道了“家文化”有其“糟粕”的一面。
  再后来,见报纸上有质疑“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声音。有不少厂长经理说:国企改革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人人都以厂为家,到底谁负责?印象中,这种质疑的声音不是很强,一则可能发出质疑的不是“弱势群体”,二则当时网络媒体不发达、网民力量太弱。起码今天看,具备这两条,才能在舆论上闹出大动静。
  现在经济形势吃紧,媒体上又有不少“以厂为家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细处着手,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个螺丝、一块煤等小事做起,规范节约行为、杜绝浪费”的报道。
  “以厂为家”、“爱厂如家”不是说一贯不好,而是不适应时代发展了,在今天已经是没有多大道理的“理念”了。过去,企业一大二公,成分单一,很多企业的员工从出生到幼儿园再到小学、初中都在厂办学校,高中、大学毕业又回到这个厂上班。病了有厂办医院,家里大小事全靠组织。那时还有“接班”一说,老子退了子女顶。生老病死都离不开这个厂,不是家是什么?他们天生就认为自己是“厂子的人”。
  现在,企业股份化,用人市场化,保险社会化。提“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估计大都是改制不彻底、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企业。对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你提“以厂为家”、“爱厂如家”,会让有些老板、股东很不高兴,“怎么厂子成了你的家了?”同样也会得罪这些企业的员工们,“要我以厂为家,那我还要家干么?”
  潮流挡不住,这是在进步。如今,社会结构已不是铁板一块,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运行系统各环节、各机构职责日益明晰,“家文化”应该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但是,若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这种思维模式竟在不少媒体记者头脑中存在并滋长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着与党政官员“一家人”的观念,认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这种观念,一是缺乏政策基础。中央这些年治理整顿报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允许官员在媒体兼职,再就是切断报刊与权力部门的利益链。二是缺乏现实基础。现在媒体大都自收自支,独立经营独立发展。新闻主管部门有导向管控,有宣传纪律,但具体怎么做,还得靠媒体自己。三是不合改革方向,国家大力推动媒体转企改制,核心就是市场化。你都市场化了还和人家党政官员“一家人”?
  党政官员是为人民服务,媒体记者也是为人民服务,“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处说也没大毛病。凡事就怕具体,都为人民服务没错,但党政官员是党政官员,媒体记者是媒体记者,权责功能、服务的方式、运作的流程并不一样,谁也代替不了谁。党政部门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本身也表明媒体并非啥事都能包办。再说,若真成了“一家人”说着“一家话”,结果会怎样?不敢设想。
  现在政治开明,尊重媒体、媒体问责、信息公开等有常态化的趋势。这是官员执政专业化、规范化的努力。媒体记者也得努力,当然,首先得找回自己,别再去套什么“一家人”了。其次,放平心态,别人家一不接受采访或“打太极”,自己就怒从心头起。你想想,官有官道,世界上从来没有无限公开的信息。第三,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你有权监督,有权问责,碰了钉子,另找办法。别老等着人喂,自己找食去。第四,在自己的媒体上多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核心是搞清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现在以“父母官”自居、好“为民作主”的官员少了,有这种意识的媒体记者似乎多了,这不是好事。○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