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乔新生:新闻的细节与结论

2009-06-08 14:05:56

来源:   作者:

摘要:

  前段时间,一家西方电视台制作环保节目,跟踪电子垃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香港。在香港废旧电子垃圾处理场,来自西方国家的废旧电脑堆积如山。于是主持人颇为煽情地侃侃而谈,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毒的地方,它位于中国的南方,那里的空气不能呼吸,水不能喝,那里的孩子血液里流淌着金属铅。节目主持人直言不讳,所有这些电子垃圾都来自于美国的家庭、学校和办公室,美国每天扔掉13万台电脑。
  这本来是一个充满细节的环保新闻作品。但是,节目的主持人似乎意犹未尽,在跟踪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对来自中国南方的垃圾处理方式似乎“情有独钟”,不厌其烦地宣传中国南方进口垃圾的处理方式,不断地暗示中国南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这样一来,整个新闻主题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知道作者是在谴责西方发达国家缺乏环保意识、向海外转嫁污染物的不法行径,还是批评中国南方地区不择手段发展经济。
  新闻作品可以向公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但是,新闻作品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清晰的,而不是虚假的和混乱的。假如提供的信息充满着矛盾,那么,新闻作品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但仔细分析就会令人不得要领,甚至会让人步入歧途。
  西方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电子垃圾,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问题就在于,当西方国家指责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时候,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在保护环境方面,发达国家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如果把本国的生产和消费建立在污染其他国家的环境基础之上,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为地增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负担,那么,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媒体在制作此类作品的时候,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至少应该给观众清晰的逻辑思路,不应该让观众在诸多细节中迷失方向,甚至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厌恶情绪。
  诋毁中国的方式有很多种,宣扬中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缺陷,是最常见的方式。近些年来,西方新闻媒体变换手法,打着保护环境的幌子,在中国寻找污染环境的例子,把世界环境问题归咎于中国。这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偏见的政治性报道。虽然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没有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任何批评,但在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面前,新闻记者通过电视镜头,已经向观众作出了强烈的暗示。这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宣传,也是在现代世界经济格局下,通过隐秘的方式嫁祸于人的做法。
  记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制作有关电子垃圾进出口的新闻作品,从表面上来看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是,由于记者不自觉地展示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流露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调,让人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世界“裁判官”的形象。谴责或者包庇污染环境的企业,不是记者的使命,记者的使命在于追根溯源。记者必须向公众清晰表达这样的信息——在中国遭受污染的背后,是一条长长的污染物转移的链条,而链条的顶端则是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