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长 平:Google的味道

2009-06-19 11:41:22

来源:   作者:

摘要: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闻新书的味道。每一本书的气息都是不一样的,你特别喜欢的书,就有特别美好的味道。
  长大了仍然觉得,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独坐书斋,窗外茂竹修簧,窗内满室书香,清茶一杯,古诗数行,偶有所感,则提笔挥毫,顿觉空气中墨香浮动。可惜的是,我生错了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所有以写字为业的人都经历过“换笔”的尴尬。所谓“换笔”,其实是弃笔改用电脑。今天的年轻人只知道这是种技术进步,当时却让无数文化人痛苦不堪。那就意味着优雅的书斋里将会机器长鸣(那时候的电脑不像现在这么安静),你独具魅力的手迹从此难以见到,你“笔”下出现的将是标准的方块字,和任何不学无术的人敲出的完全一样,而且机器的味道和典雅的墨香大异其趣。很多作家找出了各种理由来拒绝改变,比如说电脑打字妨碍人的思维,压制人的灵感等。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这些讨论彻底地变成了杞人忧天。互联网的发展告诉人们,电脑远远不止是代笔的工具,原来它要取代我们的书房,还要取代那些至今作为文明的象征而令人肃然起敬的图书馆。还不止如此,它可能会改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因为搜索引擎出现了。
  旧时代的饱学之士,都是把书一本一本地背下来,背得越多越厉害。如今最被人怀念的一位这样的大师是陈寅恪,据说二十四史中的大多数书他都能背。双目失明之后,他仍然能够讲课。当然他也有助手,但是据助手回忆说,他们哪怕读漏了一个字,也会被先生指正出来。过去我们都说这样的学者自己就是一座图书馆,今天看来,说是一个网络更恰当。他们在从自己的脑海中搜索知识的时候,就跟Google和百度一样方便。陈寅恪先生能把一首绝句讲几周,靠的是旁征博引,或者说东拉西扯。只说搜索材料这一点,跟现在染上网瘾的网虫一上网就歇不住一样。可惜这个网络是封闭的,网友只有他一个人。当他辞世的时候,这个网络也就消失了。
  就跟电脑“换笔”一样,网络时代的不适应感让文化人付出了更大的代价。那些旧式饱学之士感到愤怒了,不仅因为学富五车的他们就像印刷厂的拣字工一样,能力被机器替代了,更因为他们发现,有了搜索引擎之后,很多不读书的人也能写文章了,他们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出一大堆材料,然后洋洋洒洒地敷衍成文。就跟作家认为电脑压制灵感一样,他们认为Google和百度破坏了治学风气。一位朋友忍无可忍,在MSN签名档上写道:“文章里都有一种Google的味道。”
  有人认为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和环境有助于治学者深思熟虑,所谓“宁静以致远”。这一点姑且不论,目前网络上的资源,远远不能和千百年来的传统纸质印刷品相比,大多数人类文明留下的优秀著作,网络上都很难找到全本。那些仅靠网络资源写文章的人,Google的味道就是浮浅和草率,此乃为文为人之大忌。
  然而,假如一个图书馆藏的书不够多,你不能怪罪检索的方法有问题。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方法,它本身有利于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与应用。一个人治学态度不够好,用传统的方法也一样弄虚作假。过去有些人写论文,只看书的前言后语,甚至从别人的文章里抄袭。
  又一想,童年时的我闻到的真是油墨味吗?为什么不喜欢的书味道就不好闻呢?其实,那是知识的味道,以及由知识所建构的典雅情趣。
  那么,Google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
  如前所述,就千百年来建立的知识体系而言,这个味道还有些生涩。但是,就社会整体而言,它又是那么生动活泼甚至激情澎湃,它五光十色,魅力无穷,正在重建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文化,甚至改变现实的政治空气。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6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