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庄永志:请谁做央视评论员

2009-07-22 12:01:33

来源:   作者:

摘要:

  电视台,还“中央”,仿佛位高权重。涨价通知之类的文告式新闻,无论念得是否气大声宏,传得自然远;关于播音员或煽情或八卦的传闻,也风传很广。可惜,评点时事、议论当下的叫得响、记得住的观点、说法,几乎没有什么来自央视高台。
  簇新簇新的“本台特约评论员文章”,100多字中有75个字是这样的:“今后要保持粮食生产的好势头,关键仍然在于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采取的政策措施,目标要更加清晰、影响要更加直接、效果要更加显著。”对这种文件体、语录体的评论,只能望诏谢恩、贯彻执行,若论传播,恐怕只是沉响费声。
  党媒也好官媒也罢,总还算个媒体,除了生产新闻,本该还制造舆论。可惜,自产自销的评论多是文件复印,以所谓特约观察员或嘉宾之名占据央视本已狭小的言论空间的也多是90年前徐宝璜所说的“斗方名士”、“无聊政客”、“失学青年”,著作没甚影响、官场政绩不彰、学界见识不高,倒凭着在央视露脸而成名,还暗示朝中有人赏识,动辄拿“不高兴”卖钱,轻易以“央视评论员”光环承包课题、开会剪彩。
  无论专职还是兼职,评论员的标准简单而又难以企及——公共知识分子,会表达的理念人:深入思考公共问题、愿意面对电视观众、能以清晰有力的表达跟公众沟通,可以是陈独秀、胡适那样的大学教授,也可以是王小波那样的独立学者,还可以是鲁迅那样的公务员。
  请他们上电视,不是出让讲台,而是提升电视。文人论政自有舞台,真知灼见古今未绝,未必总在高处喧哗,但他们往往在最有影响的地方发声。思想博客、新锐报刊,如今人们通过各种新旧媒体追寻、放大着他们的声音。
  与公共知识分子为伍,是在提升电视人的境界。电视台自己的记者、编辑当然有成为一流至少入流的评论员的潜质,但他们更可能成为优秀的Presenter(主持人,编者注)或Anchorman(主播,编者注),纯然成长于电视的Commentator(评论,编者注)高手,全球罕见,即便如CBS《60分钟》的华莱士,他应该算出镜记者,他的同事安迪·鲁尼,接近Commentator(评论家,编者注),是专栏作家出身。
  居高声不远,还需借秋风。央视要请的人应该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们能帮助电视为观众提供新闻的增值服务:新闻为何发生?会如何发展?国外的状况如何?历史的情形怎样?我们可以如何评价?又可以怎样行动?
  比如秋风(姚中秋),评论员应该有他这样的独立、冷静和远见。
  比如秦晖,史学为体、思想为用,对中国历史和当今转型期特征有深刻的体察和清晰的概括,温家宝总理引用过他的“黄宗羲定律”。评论员就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概括。
  比如于建嵘,他研究敏感的群体事件、家庭宗教等等问题,戏称自己是“江湖学派”,其实,多年行走乡村和企业调查的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主任。评论员正该有他一样的理性和激情。
  比如吴思,发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进退游戏——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的生存游戏——血酬定律。评论员,要有他这样的历史眼光和现实关切。
  比如熊培云,他好敏感,“躲猫猫”事件一曝光,马上评论:“就像去年流行的‘我是来打酱油的’、‘我是来做俯卧撑的’一样,无以数计的网民继续用自己‘被磨碎了的激烈’、‘琐碎的怀疑’与‘诙谐的日常反抗’,来表达对某一具体的公共事件或者公共话题的关心……公众期待有第三方的独立调查介入,期待真相不能‘躲猫猫’”。评论员应该像他一样识时务。
  比如姬十三,有读者这样评价他关于科学的文章:“文字这么清新,讲解这么明了,角度这么有趣,啊呀呀,简直可以当得上两个字的当今最高评价:闷骚!”这位神经生物学博士创办的“科学松鼠会”迅速蹿红,靠的就是“用轻松通俗的方式剥开科学的坚硬外壳”的理念和专业的修养。评论员需要有他这样的趣味表达。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