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新视角下的民生新闻

2009-07-22 12:02:11

来源:   作者:

摘要:

  为适应传播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电视节目内容低端化倾向,2009年5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正式改版升级为《零距离》。
  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刚开播《南京零距离》时所引起的轰动和效仿。作为“民生新闻”的代表,它曾经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电视市场上独树一帜,甚至在一些地区的新闻大战中独占鳌头。无论是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还是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不管是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还是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此后的电视民生新闻俨然成为中国电视中的一股新潮流,于是乎有人毫不掩饰地称其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浪潮”。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引领潮头的电视节目,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时,也不得不在改版升级中延续生命,足见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之烈。《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新闻地理》等民生新闻栏目,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不但引发了本地区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的城市“民生新闻大战”,而且也使得本地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被众多节目瓜分,从而造成选题难,内容同质化严重,收视率提升遇到瓶颈。一个严峻的现实是,2007年,《南京零距离》在南京市网的平均收视为8.26%,2008年为7.13%,而到了2009年一季度,它的平均收视仅为6.93%,这一现象说明南京地区民生新闻收视率持续摊薄,民生新闻已进入红海区域,《南京零距离》如果想继续发展,便不得不用改版升级的办法来领跑民生新闻。
  据报道,升级后的《零距离》,收视表现立竿见影,相对于今年头4个月的平均收视份额,江苏省网从5.33%上升至8.09%,同比增幅十分突出。南京市网也从14.87%上升至17.1%,显示省网的拓展并没有以牺牲市网为代价。从栏目版面上来看,由于《焦点》、《孟非读报》等核心内容的前置,带来在整个收视平台的提升。从观众构成来看,14~25岁的年轻观众大幅增加,这一部分观众的构成比例从去年的6.18%上升至12.55%,大学以上学历及月收入5000元以上观众的比例也有明显提升。这说明改版升级不仅提升了市场份额,而且优化了观众结构。①
  历史地看,这几年民生新闻的发展,不论我们将其意义和价值拔得多高,所谓中国电视的第三次浪潮的民生新闻,其基本的动机和归宿都是为了争得市场,都是投身注意力经济的冲动。甚至它是在当前电视竞争格局和媒介生存环境下,地方电视台面临巨大压力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赋予民生新闻过高的道义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它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收视率导向下,它很可能根本就无法承载“民生”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因为当我们从最初的狂热中渐渐冷静下来,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类新闻节目时,我们发现,它所展现的内容与它所标榜的精神品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如果在其创业的前期,我们尚能容忍它的炒作、无聊、低俗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实行“绥靖政策”,允许它继续“没文化”下去。
  有时我们甚至怀疑,在匆忙追逐市场和经济效益的急切脚步声中,“民生新闻”的实践者根本来不及对“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做深入的探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正在以“民生”的名义为生产者赢利。正如有人所评论的:“电视民生新闻是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形式,因而也与以商业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消费主义外衣。”②

  注释:
  ①苏娟:《解析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改版升级》,中华新闻网,2009年5月29日
  ②鞠斐:《警惕民生电视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青年记者》,2005年第4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