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于冠深:偏爱副刊

2009-08-10 10:15:1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于冠深
  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诸如此类。单从现象入眼,有些报纸的确对副刊压缩版面,减少期数,甚或干脆取消。我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失误。文学发展的轨迹,不是直线型的,有起伏乃正常现象。不是说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消亡之前,而且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文学便不会式微,副刊不应该也没有衰落。不晓得新闻的哪一条规律注定使报纸副刊非衰落不可。以我有限的视野为据,现在有些报纸的副刊办得挺好,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欢迎。
  笔者自费订阅天津的《今晚报》,已有若干年了。一天多少版我没注意过,反正不少于几十个版。因为不是每天都能够收到,故收到的总是“抱纸”——一回一大“抱”。这没有什么要紧。除它的文学副刊外,别的版我基本连翻都不翻。就只看它的文学副刊。不是因为报纸迟到新闻压成了旧闻,我才除副刊外基本不翻。我所阅读的报纸,不少于十份。即使是当天收到的报纸,除文摘类外,也大都是只看看副刊,别的版面多是随便翻翻,花花搭搭地浏览一下题目。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和这样那样的时政新闻,早已在报纸来到以前从电视上看过了。惟其如此,我深为那么多的文章图片对我来说不啻浪费感到遗憾。
  我承认自己偏爱副刊。但不是所有报纸的副刊我都偏爱。有些副刊我只溜一眼题目,有的连题目也不溜一眼。就我阅读的报纸而言,重复地说,我偏爱《今晚报》等三两家报纸的副刊。一者,天天都有。再者,内容丰富,散文、杂文、小品文、历史掌故、趣闻轶事、人生感悟、小小说、人物介绍,等等,花色繁多。文章大都不长,短的仅百把十字。虽然不能说每篇都好,但每一期大抵都有可看的。仍以《今晚报》为例,如果它多少天才有一期副刊,我决不会若干年一直自费订阅。如果它不是差不多每期都有可看的,我也不会若干年一直自费订阅。所以,我说,就像一个厨师所做饭菜的质量有待提高,顾客不肯就食而深皱眉头,不等于顾客都患了厌食症或压根儿肚子不饿不想就食一样,有些报纸的副刊不受欢迎,只能说明没有把副刊办好,不能说明读者根本就不需要副刊,副刊只有衰落一条路好走,或已经濒临穷途末路的窘境。
  在我看来,任何忽视或轻视副刊的态度与做法,都不利于报纸自身的发展。办报人都说,报纸是新闻纸,于是以刊登新闻为第一要务。问题在于,面对电视普及的情况,报纸的报道既不如电视快捷,报纸的图文并茂(如果确实图文并茂的话)也不如电视的声像并茂吸引力更大,故报纸的记者编辑们殚精竭虑采编的那些放在重要版面的要闻,读者认真阅读的怕不是很多。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在搞深度新闻等其他方面着力开拓,无疑有利于争取读者。同样能争取读者的,则是在强化监督或做好副刊上多用气力。倘说强化监督易受外部环境制约,做起来比较困难的话,做好副刊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比较其他的版面,副刊的文化含量无疑更多一些。一家报纸的副刊办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它的品位。另外,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角度审视,也应该重视和做好副刊。
  办好副刊的关键是领导重视。领导重视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要认真研究办刊的宗旨方针,力求内容丰富,避免体裁单调,加大文化含量。其二,要选择适宜的同志编辑副刊。所谓适宜也者,在职业道德上,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在业务上,要有这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要善于联系作者和读者。选好适宜的编辑,是办好副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7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