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庄永志:寄望央视新闻改革(一)

2009-08-20 11:11:15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庄永志
  锻造钢铁的材料革命,没赶上;开动蒸汽机的动力革命,没赶上;但互联网催生的沟通革命,正赶上了。
  13年前,刚刚上网的我捧着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仿佛小时阅读《我们爱科学》,总有点科幻的幻觉,如今,葛氏的预言已成现实:论影响,近年的媒介事件,从孙志刚案到罗彩霞案,都是网上发酵,电视,只是引爆了“心神不宁”、“神医李培刚”之类的焦点;论服务,我从没在卖什么都像卖伟哥的电视商场购物,最喜欢的书大多请卓越网送到单位;论挣钱,单单腾讯的产值今年眼看就是百亿,利润50亿!
  有多少人还靠电视获知新闻?央视-索福瑞统计,电视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体,但全国若干省会城市的收视排行中,已难觅央视新闻的踪影;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中,网络是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电视只是老二。
  电视还景气吗?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媒介经济景气度调查报告,描述2008~2009的关键词,电视人的排序依次是:“坎坷”、“创新”、“缓慢”,互联网人的四个词得票一样,分别是:“坎坷”、“迅速”、“创新”、“活跃”。
  3亿多网民,早就不会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电视人把新闻“推出去”,他们或在路上或在厕上,随时把想看的新闻“拉过来”。互联网已经成了真正的大众媒体——大众掌握的媒体。为大众服务的要求早已逼近,训导大众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次改革,与其说动力来自上层的意见,不如说来自逼近眼前的危机。
  无论散布谣言还是揭露真相,人人都可能成为消息源:互联网正在去中心化——这要求所谓的专业媒体,拿出更硬的新闻,经得起“查你个底儿掉”(We can fact-check your ass);
  新闻就是信息,有人感兴趣的信息,哪怕是我家的私事:互联网正在去神圣化——这要求媒体还新闻本来面目,重要还要有趣;
  历史的草稿以往由记者起草,现在人人可以书写:“我媒体”时代来到了(Here Comes “We Media”)——这是丹·吉尔默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的宣言!
  电视如何作为?在人人是中心的社会自组织过程中,发挥公共媒体之用!为此要实现两个转换:一是从喉舌变成信息服务员,一是对宣传任务进行新闻化转换。
  一说身份,有同事动辄以新闻战线上的战士自命,其实,电视业就该归入信息服务业。
  对于任务,比如经济新闻,电视习惯说供应充足、就业平稳、形势大好,可观众或者叫顾客要的是理财之术、就业之路、投资之道;政治新闻,电视给的是领导多么勤劳智慧,顾客要的是当家的成天忙的是什么,电视给的是标语口号多英明,顾客要的是哪条政策最管用;文化新闻,电视给的是渲染节日气氛、点缀和谐社会,顾客既要提升品位,也要明星绯闻,还要票务信息。政治宣传可以看作政治沟通的一种,但政治沟通的方式多了,有会议沟通、文件沟通、媒介沟通;新闻不是开会、不是发文件,新闻化转换是向媒介沟通的复归与靠拢。三大任务——政策宣传、成就报道和典型宣传、舆论监督——可以翻译一下再转换一下:
  政策宣传,不妨看作政令传达,能否转换为解释性报道,突出问题意识、清晰准确、关注实效,从协商民主的角度关心利益表达、政策探讨、决策评价;
  成就报道和典型宣传,即政绩宣传和典型塑造,可否转换成记录社会文化变化、反映人物自我完善,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增进民族自信、倡导现代人格;
  舆论监督,其实是行为喝止,是不是可以用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的标准做报道,关注公权力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侵害,解剖社会病理样本而不是做“政策打手”。
  全球新闻、中国报道,对内凝聚全面共识、对外展开公共外交,做好“我媒体”时代的新闻服务,向全球提供像美国世贸大楼遭袭、中国航天员出舱那样的关键影像——这可以成为电视的新理念。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