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重提“书生办报”

2010-02-21 15:32:02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2009年岁末,我拿着一份《深圳商报》去买书,上面印有第十届深圳读书月评出的“2009年年度十大好书”:《常识》、《万有引力之虹》、《蒙田随笔全集》、《小团圆》、《认得几个字》、《金融的逻辑》、《荒野侦探》、《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
  我所在的北京望京有一个好大的书城,十大好书全有。价格是贵了些,但觉得特值。至于说到书的内容,大部分不是市场排行榜的标准,有的有相当的学术水准,连我读起来都要花些气力。
  刚过2010年元旦,2009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揭晓,同样是十本。有的报纸为了吸引眼球,把标题做成了“揭榜年度好书 批判文化市场——国产电影气歪了刘震云鼻子”。不管怎样,刘震云的话还是颇有分量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有钱,全世界的人也知道这块土地上不产生思想。20多万种书,不光是图书,还有电影、电视包括互联网,大部分没有提供新的观念和角度,只是为过去的观点和角度提供新的材料。前几天我集中到电影院看了年底的一批中国电影,把鼻子都气歪了,它们非常努力地新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但最后把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拍得味同嚼蜡。”
  我敬重重视读书的媒体,尽管它们可能冠以“商报”之类的名称。并且,我还认为,这些媒体的商业或者说是铜臭的味道要小得多。
  当年,毛泽东批评过书生办报。“文革”期间,还有一段“最高指示”让人记忆犹新:“切不可书生气十足,把复杂的阶级斗争看得太简单了。”共和国的历史上,确有一个把“书生”搞得相当臭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报人,也真是没人敢当书生。现在我所担心的,也恰恰是中国媒体人的书生气太少了。中国媒体人经过世纪之交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过程,常常更像个商人而不像个文人,更不屑于做个书生。人们更乐意谈论发行量、收视率、排行榜、市场份额、广告收入……没有《读书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当然,这似乎更符合中国电视的“视情”。
  这里,最现成的例子莫过于央视的《读书时间》。早些年,几经折腾,这个节目最终还是寿终就寝,至今没有活过来,留下了遭人诟病的“读书没有时间”的典型案例。在一些场合,包括在央视讲课时,我不客气地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强大的中国电视难道真得容不下、养不起一个《读书时间》?什么样的节目可以代替《读书时间》?一个民族如果什么都干就是不看书,这个民族的命运将会怎样?央视的第10套节目可以不可以办成中国电视的“社会科学院”?
  2005年,美国有过这样一件事情:美国的150位作家签名致信著名的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希望奥普拉能在其主持的电视节目中恢复读书俱乐部的本来面目,关注当下的文艺作品。这件事情的背景是:1996年,奥普拉喊出了“让美国人重新捧起书本”的口号,并创办了一个名声极响的读书俱乐部。在她的推荐下,8本严肃小说风靡全美,其中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就售出1000万本。舆论界惊叹:奥普拉在美国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然而,2002年4月,由于对当代文艺作品的不满,奥普拉暂时中断了这一节目,直至2003年6月再度启动该节目,但这次奥普拉却放弃了当代小说和新生代作家。
  奥普拉的读书节目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时间”?写这篇短文时,有消息说郭敬明的《小时代2.0》120万册已经销售一空。我又想:这事搁奥普拉那儿,又会咋样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