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长 平:学术独立才能让曹操墓服众

2010-02-21 15:33:05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长  平
  河南声称发现了曹操墓,舆论中很大一部分的回应是“我们不信”。本该属于专业领域的考古研究,几乎成为媒体上的口水战。最近,中科院考古所公布对“曹魏高陵”的考察结果,肯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墓的阶段性认识,称尚不能盖棺定论。媒体报道中,强调参与论证的专家“阵容强大”,俨然把这当作三国演义中的战场了。
  从考古所所长王巍先生的前后态度看,他本人是支持河南省的结论的。同时,他还批评了争论中的“外行话”。但是,他宽宏大量地说,“为什么人家会说这些外行的话,就是因为我们考古工作者对考古这样一门学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或者我们是怎样进行工作的,我们的结论或者认识是怎样提出的,我们这个过程,公众是不知道的。”随即他自我批评说,“我觉得这是我们考古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在这方面的知识社会是缺失的。”
  王巍先生虚怀若谷,令人感动。不过我还是觉得,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中,不是每一项专业工作都必须要让公众看得明白的。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充满了智慧和趣味;对于不感兴趣的人来说,恐怕只觉得艰辛和枯燥。那些更尖端的专业研究,比如载人飞船和人体干细胞,虽然也是新闻热词,但是要让公众都能看懂,恐怕比做研究本身还难。
  那么,如何看待公众的质疑呢?在这场曹操墓的争论中,我的确担心一些学者受到了伤害。他们的专业知识乃至人格品行,都被置于公众的唾沫之中。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的现象。但是,包括王巍先生在内的学者们可能不大明白的是,这些怀疑的本质是针对权力的。与其说大家在怀疑考古学者的专业能力,不如说担心他们被地方权力所收买和操控。他们需要说服公众的,并不是专业知识的普及,而是证明自己的学术清白。
  在现行的学术体制之下,恐怕很少有学者能够自证清白。曹操墓发掘和研究的主动权,并非掌握在学富五车的考古学家手中,而是在地方政府那里,甚至是在地方长官个人手里。学者说服领导的理由,显然并非学术,而是社会效应。如何才能获得领导的支持呢?那就必须让他相信你能挖出一个曹操墓来。为此,河南省文物局前局长常俭传多次给领导写信,因为他明白,“由此明白,只有省的领导重视、支持,才能把事情办好。”他在给河南省委的信里写道:“寻找曹操墓‘万事俱备,只欠经费’。”并不止一次地信誓旦旦地向安阳市委书记和市长保证,“如果一旦发生我的建议失误,而导致您的决策失误,我有勇气向您二位和安阳人民作检讨。”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学术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构成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基金会支持、个人赞助等社会资金和政府财政划拨。无论那方面来的资金,具体用途都应该由学术主导。但是,在中国社会,所有的资金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政府要审批具体的学术项目。曹操墓的发掘和论证,都是安阳市政府出钱。众所周知,安阳市政府出钱就是要你挖一个曹操墓出来,回报就是旅游经济。纯粹的学术研究,未必就能立马产生社会效应,但是这种投入产出模式,从理论上已经在二者之间造成了紧张的关系。
  在利益推动之下,一个丧失行政伦理的政府,再荒唐的事情也能虚构出来。我个人相信那就是曹操墓,是因为我相信考古专家还不至于如此没有学术良心。但是,从历史上看,考古造假的事并非没有。专家们一再质问,有人认为刻有“魏武王”的铭牌有假,谁会造这个假呢,造假对谁有益?这个质问是虚弱的。专家们一定知道,在日本考古学上有过一个大丑闻,那就是著名的“考古学天才”藤村新一,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再发现旧石器,把日本岛的人类史延长到了70万年以前,成为民族英雄一般的学者。直至2000年,日本《每日新闻》预先藏了摄像机,才曝光了他的“学术发现”全是自埋自挖。70多万年的石器都可以预埋,遑论1000多年前的曹操墓?
  因此,即便公众都能像王巍先生所期待的那样,看得懂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过程,只要学者不能和权力撇清关系,公众照样不会服气。只有学术独立,学者才能赢得尊敬。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