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陈中华:“好坏都挨骂”实质是“责不公”

2010-03-10 11:38:2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陈中华
  一段时间以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成了“受气包”,国企入了世界500强反受指责说垄断,国企高管高年薪受指责,替国企高管解释“年薪不高”也受指责……怎么都受指责,里外都不是人,李主任满腹委屈,公开表示说,为什么国企好坏都挨骂?但他或许不懂,公众这种责备,实际上是在责不公,从某个角度讲,“央企”、“国企”似乎已成为当下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一个“不公平”的标识,他是央企、国企的最高管家,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在当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的优越性是多方面的,如市场准入、行业垄断、费税及融资优惠、产能过剩时保国抑民,政策随时根据国企需求调整等等,这里不一一细论,只从百姓念叨最多的高管高薪说起。
  为平抑公众情绪,国资委李主任勇敢地站出解释说,央企高管年薪其实并不高,也就是平均60万元。公众显然对这个数字不信服,提出了诸如存在灰色收入等种种质疑。笔者近来采访虽未触及该题目,不经意间却了解到,在国企里,这种因职级高低而形成的收入差距的确很大,企业规格、赢利能力越高,这种差距就越大。
  笔者采访中还注意到,在一些国企里,员工也完全是凭职级高低拿薪,一线职工月薪仅一两千元,而科级干部月薪则要翻几倍甚至更多倍,处级干部又要翻上几倍甚至更多倍。到了核心领导层,年薪比普通职工多出上百倍甚至更多倍已不是神话。
  笔者上大学前在一煤矿区长大,当时父母皆是局里或矿上的干部,月薪都不高,在50元至70多元间。而那时矿务局八九成干部的工资不如一线采掘工人高,甚至会低一倍以上。极个别厅级局干部,工资也高不出采掘一线工人的一倍。但即便这样,也没有哪个干部愿意变换身份,改做一采掘工人。反而但凡有点门路的采掘工人,也都设法改换工种,调上矿井当干部或“地面工人”。为什么?都知道采掘工人劳动强度大,出事故的概率大,都认为一线工人享受高薪是正常的,国家还不断给一线工人加薪。这就是当时的国企,而现在的大煤矿国企,董事长年薪怕要多出采掘一线工人几十倍上百倍。
  采访中,个别国企干部并不认同笔者观点,认为作为企业管理者,他们付出的是高智商劳动,是“科学就是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做的贡献大,就应与下层员工拉开收入距离。但绝大多数下层员工更是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如今个别国企提拔用人完全是以国家的利益送人情,个人说了算,说谁有才谁有才,让谁当官谁当官。而实际上许多当官的既无德又无才。
  还有员工提出一个问题:“是高管的贡献大还是王进喜的贡献大?王进喜该有多少年薪?”
  国企不是个人的企业,而是国家的,遇到金融危机,许多民企高管要减薪,董事长甚至不取薪酬,而国企高管固定收入则分文不少。在个别企业,某些高管利用权力给自己加薪,提拔心腹,企业钱财任意支配,用于公关、消费、挥霍……在企业内部,裙带关系纠结,腐败窝案不断。
  探究清楚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知道,国企的高管,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任命,一个对经济极外行的官员也极可能被任命为国企高管。另外,国企毕竟是由政府部门管的。如此看来,一旦国企有问题,公众迁怒政府部门便正常了。
  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公平”似乎已取代单纯的GDP增长,成为第一受关注焦点,也成为发展的第一前提。而回忆去年发生的“通钢事件”,更是令人深思。在事件前后,有一个奇怪的矛盾:一方面是原通钢老职工对原国企通钢一些问题诸如高管高薪、独断专行、普通职工收入低、职工丧失了话语权等强烈不满,而另一方面,当听说企业卖给民企时更是不能容忍,不想放弃尽管比高管远不如,却比民企雇工稳定得多的国企职工的保障、收入及身份,为此而不惜以非正常手段阻止,最终酿成悲剧。在国企做工比在民企做工好,这是百姓普遍的共识。这一事件在警示我们,若我们的改革不能如期推进深化,就此下去,国企和民企职工也或将成为利益冲突的群体。
  (作者为大众日报特派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