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耐得住寂寞不寂寞

2010-03-20 19:36:1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2009年已经过去,回望一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事件,有些内容平淡无聊,有些内容却是回味无穷令人深思。岁末年终,《天府早报》联合《新快报》、《新闻晨报》、猫扑网等媒体共同盘点“2009中国网络大事件”。其中,“贾君鹏”因为红得突然、迅速,甚至“莫名其妙”而位列第三。从名单上看,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根据排行榜,以事实为依托的邓玉娇、上海“楼倒倒”和“钓鱼执法”等竟然不如纯属虚构的“贾君鹏”排名靠前。换句话说,在人们眼里,去年那些有迹可循有案可查的真实事件,竟然没有这个乌龙事件的影响力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也许最热门网络的口头禅“×的不是××,是寂寞”,能够恰如其分地解释这种“奇特景观”。
  坦白地说,如今谈寂寞,颇有点“不识时务”,因为它既与当今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风气“风马牛不相及”,还与知识分子内心复杂多变波涛汹涌的世界相距甚远。比如盘点中的“奥巴马女郎”一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青年的对话,都是一场需要人们严肃认真对待的大事。但是,当这个可能产生思想火花的事件在网络上传播时,我们却看到“影响深远”的不是演讲和对话的人文精神,而是一位“黑衣美女”所激起的喧哗“炒作”。舆论关注这件事,好像是因为“奥巴马女郎”的美艳和她的红外套,以及她在镜头中从容冷静的脱衣动作,很少有人从青年人的谈话中去关注这个时代中国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和思考方向。从这个案例来说,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在寂寞中思考或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仰望星空”的风气,已经在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的舆论氛围中飘散,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的“内核”已经被移出人们的视野,人们似乎更愿意将目光转移到虚无的外在气质之中。然而,古谚曰:物以稀为贵,当我们从寂寞的角度来审视“寂寞”时,我觉得此时谈寂寞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须。
  从某种程度上说,寂寞与浮躁是孪生兄弟。浮躁的人最容易感到寂寞,也最难以耐得住寂寞。网络上那句“哥点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既表明了寂寞的心理,也抒发了浮躁的情绪。所以,我想说,耐得住寂寞首先需要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求证哥德巴赫猜想,竟在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静静地演算了几麻袋草稿纸。人们熟知的爱迪生,在成为发明大王之前,孤单一人在实验楼里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研究和实验。一生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更是寂寞地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几十个生日。史学家司马迁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在寂寞中积累奋斗,何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成就者,哪个不是在寂寞中“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们总是在寂寞中养精蓄锐,在寂寞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由此可知,耐得住寂寞不寂寞,对生于网络时代、长于网络时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对自己真正所爱好的事业专情凝注,心无旁骛,才能在工作中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不见异思迁,才能在思想上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抛弃不放弃”地走下去。当然,这里的寂寞,并不是网络上“寂寞党”那样甘于沉沦、迷于颓废的寂寞,而是在守静如一、安之若素、闹处不闹、躁处不躁的同时,静下心来多积累、扑下身子多干事的寂寞。
  耐得住寂寞不寂寞,耐不住寂寞才真寂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3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