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陈中华:春晚失于“大一统”意识

2010-04-10 17:50:56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陈中华
  今年的春晚不出意料地为观众所指所唾,从舆论上看,观众指责赵本山和他的央视哥儿们钻钱眼里了,明知道大家都熬着夜不睡觉等着看赵大师的小品,蓦然生出灵感:正是播广告的最佳时机,干脆把小品换成广告得了。问题似乎就出在这儿。但细想一下,若今年春晚赵本山根本就未登台,观众们会对春晚满意吗?答案无疑:同样大为不满,这是早定了的。观众对春晚积怨甚久,且随时间推移怨气愈来愈重。究竟为何?我以为多年来春晚的策划及编导们的指导思想错了,过时的“大一统”意识把他们束缚住了,节目已很难适应当今丰富的社会生活了。
  春晚收视率和满意度问题,笔者去年春节时就已留意,这种留意缘于一个细节:除夕夜渐深,我们在客厅内开着播春晚的电视喝酒,突然发现正上大学的下一代们没一人守电视,都聚到另一室摆弄电脑去了。催他们出来看春晚,一个孩子竟说:“无聊之极。”那一晚孩子们给我的回答是:总共看了两个节目,看了一个小品,看了一个歌星的演唱。
  这种态度,绝对不是一个家庭的年轻一代独有的。今年除夕我乘火车回老家,趁机与邻座的几位年轻人交谈,年轻人告诉我,已看到今年的春晚节目表,准备仅看其中包括小虎队演出在内的3个,其余不看。
  春晚遭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承载的内容太多,尤其是承载的娱乐以外目的内容太多,使它不伦不类了。今年春晚过后,有网友发帖说:“歌舞像开幕式……春节像党的生日。”
  如今的春晚要同时宣传和展示许多主题:民族的团结,过去一年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新一年的工作任务,政治、经济、文化须全融进去。从艺术形式及风格、演员选定上,也成了一种名额分配,要照顾各种不同的观众群体,包括工农兵学商各行业、各个民族、各种年龄层、各种文化层……就是个不能漏掉任何东西的年度总结会,这是舞台大一统,春晚不堪重负。
  我们曾有过舞台大一统的年代,那是文革时期,全国人民同看几台样板戏。那局面是人为的,观众的意志被挟持和逼迫。改革开放年代初期,“大一统”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一篇小说全国人民都阅读。这情形倒不是人为,而是自发的,不是“要我看”而是“我要看”,是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社会价值观、审美情趣尚停留在一元化阶段的一种体现。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治思想继续保持“大一统”的同时,所有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艺术风格都在这片土地上尽情表演,呈现出绚丽的多元化,而春晚的策划者、编导者却在那里与风车战斗,妄求13亿观众喜欢这一台节目,真太不识时务了。
  春晚编导陷入一个矛盾的心理选择怪圈之中:要吸引各民族、各年龄段、各阶层、各文化层次观众的眼球,必须组织一台内容形式差异化的节目,必须什么都有一点,必须是台大杂烩。而组成一台大杂烩,结果是,每个观众都仅喜欢一台晚会中的廖廖几个节目。为廖廖几个心仪节目苦等一夜,还要忍受如蚊虫叮咬般的“被看广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观众不耐烦干脆不看了。
  近年来,春晚的策划者及编导们为了维护其“大一统”的旧有秩序做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包括扼杀地方台春晚、网络春晚,但没什么成效,除夕夜放弃看春晚的观众逐年增多,春晚退出历史舞台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
  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此就只有取消春晚。春晚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世界上独有的,被国人心理及感情上广泛认同的新春娱乐、欢庆方式,况且当下还未看出有哪一种形式可替代它,笔者认为唯一的选择是春晚的改革及创新。如何改革?如何创新?一言概之:没必要让13亿人都守着同一舞台,盯着同一幅画面。
  一位观众提出这样的设想:不要再受形式“大一统”意识支配,而是借央视多个频道,根据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层、文化层次观众欣赏口味的不同,在同一时间推出多台艺术形式及风格差异的春节晚会,个别节目可多频道都出现。其间,观众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换台。如此,收视率肯定非常高。群众喜闻乐见,你就是想借机搞政治宣传,效果只会更好,广告收入总体上也不会减少。
  (作者为大众日报特派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3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