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闫肖锋:微博编辑部

2010-05-26 16:44:48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闫肖锋
  潘石屹是微博的先行者和鼓吹者,他曾感慨那些不上微博的记者已与世隔绝,基本要被淘汰了。
  在微博上人们说实话。像房价这类问题,采访官员和专家基本上得不到有价值的回答。但在微博上,无论什么职业、职位,都倾向于说真话实话。中国盛行两种语系,官话系与民话系,自古如此。官话一本正经,正确的废话居多。民话直白,大实话居多。微博体基本上是民话,或官话民说。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分裂的人,台上讲官话,台下讲实话,就像中小学生,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中。
  微博像一根针,刺进业已麻木的新闻采访领域。我们知道新媒体要蚕食传统媒体,但应看到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也为后者提供了契机——利用新媒体再造新闻业务链,让采访视野更宽阔、更接近真相;博客主页、新浪专题推介都已陈旧,微博能得到即时反馈,更能提升影响力。传统传媒在新媒介平台上的作为,对其广告业务和发行业务也有所帮助,并正在重塑传媒的品牌形象。就发行而言,博客和微博取代了海报,为刊社吸引了新的读者群。
  互联网催生了全能记者的诞生,采编摄像、手机电脑一脚踢;也催生了全天候记者的诞生,每时每刻都挂在网上,否则可能会漏掉新闻。
  以微博作为编辑部为例,杂志微博除推广期刊之外还有其他功能:一是测试选题和封面;二是评刊;三是寻找采访线索。总之,它更像一个编外编辑部。
  《新周刊》微博每天以一首小诗或人生格言开场,然后是一声“早安,各位”。接近半夜时会有一声“晚安,各位”。不少粉丝已养成习惯,有博友甚至称“就等你这声晚安,我可以去睡觉了”。这是在QQ或MSN上没有的现象。编读互动比博客更进一步,杂志微博之于粉丝,比杂志之于读者更进一步。杂志微博更像一个编辑部:早安各位,开会了,讨论选题啦!
  微博可以测试已做专题的受关注程度,也可以预测某个选题的可行性,甚至可以把不成熟的封面拿出来讨论——微博上的粉丝是点对点的标准受众群,反馈意见质量颇高。将已做专题抛出,可以开一个网上评刊会,也能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回复,早先杂志的插页调查表可以省去了。
  最近,还发生了利用微博寻找采访线索的案例。《新周刊》通过新浪微博向网民征集“中国人的户口故事”,反响前所未有地强烈。记者何雄飞最终成文《微博里的户籍故事:户口的罪与最》,其中选取了一位中关村软件公司的老板老顾,一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大学法学系外地户口的本科生,一位广州的“蚁族”,以及一位上海女白领来讲述他们在户口问题上的遭遇。何记者事后总结道:微博能将媒体需要的素材线索以及采访对象两者迅速嫁接起来,而且这些采访线索和对象的来源之广、线索之丰富、互动之便利,超出所有人的预料。通常我们找采访对象和线索,一是通过网络搜集已有报道素材,二是通过周边同事朋友来寻找。有了微博之后,一发放相关征集信息,就能得到迅速回应,而且是零成本的(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
  对微博的成功运用意味着采访链再造,也意味着读者链再造。何雄飞称,自从有了微博,第一次感到我们离读者这么近。
  微博刚出现时,各报刊都持一种尝鲜姿态,只是保持关注,并不明了能用它来干些什么。微博与杂志的关系一直有待明晰,直到最近才有点眉目了。
  我个人最近深切感受了一次虚拟专题讨论。缘起是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感慨,大意是现在孩子们越来越缺乏男子气,现在岂止是没有男孩,连青春期也没有了,郭敬明比韩寒更代表这个国家的未来,等。不料该帖被疯狂转载,并引来韩粉与郭粉的骂阵。多数回帖还是颇为理性中肯的,质量不亚于杂志编辑部内的争论。比如:“男子气不是匹夫之勇、不是粗犷暴力、不只是能吃苦就行,现在是信息时代、不是争战乱世”,“现在是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小孩养,小孩当宠物养,宠物当宝贝养”,“我们需要给男孩子一个放飞的空间,我们需要家庭和社会来给男孩子做一个优秀的表象。草莓男撑不起民族的未来”……
  本人以写字为生,写了十年,杂志发文不下四五百篇,但得到的反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均不及以上这些不足140的小小博文。可叹!
  (作者为《新周刊》总主笔)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