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那只叫杰瑞的老鼠

2010-07-10 10:06:0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杰瑞,英文名Jerry,是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那只老鼠的名字。这只著名的老鼠,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代表物件之一。
  我们也在搞文化产业,而且搞出了喜羊羊、灰太郎。但不可否认,喜羊羊的功力,比杰瑞差得远。
  差在哪里?我想是我们还没有解决一个几乎所有文化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工业化和创意化的矛盾。
  《猫和老鼠》这个火了几十年的动画片,“主角”(猫、老鼠)和“配角”(那只“外强中干”、经常和老鼠狼狈为奸的大狗)一成不变,人们并没有感到厌倦;更关键的是:这几个已经70岁“高龄”的主角,以它们几乎不变的形象、颜色,给几代人创造了持续不断的新鲜感。
  说它是工业化和创意化结合的经典,原因就在这里:首先,它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典型代表,这种标准化,让你无论在公交车播放的影片中,还是在自家电视上,只要扫上一眼,就知道是它;其次,它同时体现了创意产业的风格特征,所有“老鼠”既相对统一,又风格各异,灵动的表情、出乎意料的动作,让它成为一个丰富的个体。
  相比之下,咱们的喜羊羊,就比较弱了。它做得好的,是标准化:猛一看,就知道是那只羊。但在创意化方面,除了形象设计和品牌的创意,内容和角色的丰富性就显得很不足。这几只羊可爱是可爱,看上个几百遍、大半年,总有厌倦的时候;它们的生命周期不可能超过10年,甚至会更短。这是角色本身缺乏创意内涵导致的。这种内涵的缺乏,使得它的受众群体受到了局限,尤其难以跨越“代沟”,成为几代人都喜欢的产品。
  这个问题,简单点说就是:标准化要求“相同”、“一致”,创意化要求“不同”、“出乎预料”。喜羊羊在“相同”上,做得不错;在“不同”上——也就是同一个人物的灵动、丰富、出人预料上,还很不足。
  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都会或多或少地遭遇标准化和创意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产业不能算是工业,但必然受制于工业化这个时代背景,它在自身的很多领域必须进行标准化作业,否则很难生存。至于报刊、书籍的印刷,光盘的印制等等,则直接属于工业的组成部分。
  但是,很明显,既然有“文化”二字,就必然是个特殊的产业。创意是先导。无创意,则无灵魂。矛盾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标准化大生产,永远是“反创意”的。只要批量印刷、批量赶制,“创意”必遭消解,价值往往降低。
  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老鼠杰瑞”,既是同一个“人物”,又不会千“鼠”一面、令人厌倦。
  这个矛盾,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传媒的公子、小姐们。电视台,节目既要“风格相对统一”(标准化),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湖南卫视;主持人又要“风格各异、活泼生动、互为补充”,您说这不是难为人嘛?
  报纸的体会更深,印刷环节的标准化就不用提了,版面制作,更是经常让编辑夹在这一矛盾中间,无所适从。标准化吧?是的,版面要“整齐划一”,读者离很远就能认出哪张是咱的报;但不能成为做版匠,一定要有创意,要在报纸的整体风格之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标准化和创意化的矛盾,几乎贯穿媒体的整个流程,从头到脚,“魅影”无处不在。比如管理层面,市场经济鼓励标准化作业、量化作业,甚至允许像著名的富士康公司一样,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必须的,否则无以立足。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又让它不能一味强调标准化作业——即便核心业务流程之外的管理环节,也是如此。管理上如果完全采用标准化作业,就有可能扼杀一些偏才、怪才;标准化的管理文化,也断然不会冒出金庸、梁羽生这样的人才。这两位“大侠”,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是《大公报》所属《新晚报》的同事,而且对桌办公。出“大侠”的概率如此之高,我想《新晚报》的管理文化,应该是体现“创意化”的。
  一味“标准化”的管理文化,往往造就新闻民工。而作为文化产业主体之一的媒体产业,第一目标是打造创意人才,第二目标是文化人才;最终的培养核心是培养文化人、经理人,而非士兵和流动的民工。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6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