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志安:《焦点访谈》的困境与突破

2010-07-20 17:23:56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王志安
  有个栏目由于自己巨大的成功而陷入困境,我说的不是《非诚勿扰》,而是《焦点访谈》。不久前,一位《焦点访谈》的记者在研讨会上抱怨说,现在的采访越来越难做,因为一听说是《焦点访谈》的记者,当事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当时不合时宜地插言道,原因很简单,因为采访对象知道,《焦点访谈》要么是夸人的,要么是批评人的,但唯独不是讲道理的!
  这位记者有感而发的是一期反映广州市政府拍卖户外广告权的选题。广州市过去的户外广告采用的是审批制,哪个楼宇可以在外面设立广告牌,由政府部门批准就可以了。但是,从今年开始,广州市政府对所有的户外广告统一进行拍卖,拍卖的收益政府拿走十分之四,而广告牌的业主分得十分之六。这一做法业主当然不愿意,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收益减少了。但政府的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过去个别审批制导致大量的寻租,因为批给哪个业主可以做广告,就意味着每年大量的收益。但户外广告造成的噪声和光污染引发的纠纷却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所以,广州市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物业公共空间权收益的问题,政府有权分享。
  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多元讨论空间的选题,当记者联系广州市政府的时候,对方却非常不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对方不信任《焦点访谈》能够温和地讲道理。最后,当广州市的一位副市长终于接受《焦点访谈》栏目记者采访的时候,对方也进行了同步录音。就在《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位副市长接受《焦点访谈》记者采访的全文,也在当地媒体上完整刊发。
  在研讨会上,我看到了这期节目。亦如广州市政府担心的那样,记者的立场在节目一开始就站在了业主一方,广州市政府的解释,成了被批评的靶子。如此复杂的一个社会现象,被简单化处理成政府与民争利的典型案例。当时我就在想,《焦点访谈》记者在采访中的遭遇,真实地凸显了这个栏目在现实中的困境。人们不相信《焦点访谈》能平等地讨论问题,它已经严重地被“工具化”了!
  1994年创立的《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最成功的栏目。16年前,《焦点访谈》开创了舆论监督的先河,由于它背靠中央电视台的资源,敢于向权力宣战,很快就赢得了国民的尊重。鼎盛的时候,收视率超过10%,这是连电视剧都难以取得的成绩。但也正因为如此,《焦点访谈》迅速被政府高度重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高官看《焦点访谈》成为习惯,遇到舆论监督的选题,还会亲自批示。三届政府总理先后到《焦点访谈》节目组视察,并亲笔题字。这一切,给了栏目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慢慢将《焦点访谈》异化。
  《焦点访谈》栏目有句口号:用事实说话!这是《焦点访谈》的创始人梁建增提出的。提出这一口号的背景在于,舆论监督监督的是政府,是权力,因此要言之有据。但是,由于《焦点访谈》背负的是上级监督下级的使命,维护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就成了重要的工作,所以,《焦点访谈》节目的证据链,都指向了违反政策的地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计采集到地方政府违背政策的“事实”。久而久之,逐渐变成了只攻一点,不及其余。这个“事实”令人信服的程度,也大大降低!
  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政策规定本身就未必合理,而如果我们从整体上审视政府的政策管理,其目标可能也充满矛盾和冲突。因此,简单地用政策来衡量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难免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单化。但上级政府的重视,导致《焦点访谈》在民间被神化,这一切又进一步强化了栏目组固有的思维。最终,将这个节目置于今天的尴尬境地。
  《焦点访谈》要突破困境,获得新生,就必须改变一元化的思维,要学会平等地对待采访对象,用多元化的视角思考社会问题。即便面对的是一个贪官污吏,也要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归根结底,媒体应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不是相反。这是我送给16岁的《焦点访谈》的一句肺腑之言!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策划组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