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世界杯下的TV,该“费点墨”了

2010-08-11 16:37:0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好作品的魅力之一,是能留给人们十分经典、味道十足的“俏皮话儿”,让人回味几年、甚至十几年。比如赵本山的小品,“感谢铁岭TV、辽宁TV,将来还可能感谢CCTV”、“感谢中央气象台、搜狐气象台”——其对媒体的搞笑,够人回味的。
  今天就说说“媒体圈”的TV们。
  老高比较佩服作家刘震云。他的几部作品,的确不错。不说别的,单就他创作的《手机》中人物的名字,就够品上一壶的。最出彩的名字不是“严守一”,而是“费墨”。
  文人都挺费墨的,尤其那些写毛笔字时喜欢浓墨重彩的,很不节能,很不低碳。“费墨”这俩字除了潜含了这一讽刺意味,似乎还有些赞许的味道——这在电视剧版《手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电视剧版《手机》多次出现类似的场景——
  名主持人严守一,在电视上妙语连珠,在现实中有时候却并不那么幽默,话不多。老家严家庄的人就问他:您在电视上那么能说,见了真人,怎么不见您那么能侃啊?
  如果费墨在,严守一一般就指指他,说:“我嘴里那些话,都是他写的!”在老家人面前,严守一很放松,时不时地说点实话。
  《手机》值得一看,不过今天它是配角,主角是世界杯下的TV们。
  老高有种感觉,一到世界杯这种大赛期间,电视只是制造了一种喧嚣,真正精彩的,还是报纸。当然,个别电视台除外,比如央视体育频道。
  除了CCTV这种中央级媒体,地方电视台在世界杯期间收视率出现明显上升的,似乎不多。而多数都市类报纸、尤其体育类报纸,在世界杯之类的大赛期间,销量都有明显上升,有的甚至出现30%以上的大幅攀升。
  大赛高昂的电视转播费用,当然是个门槛;很多地方电视台,都被这个门槛挡在门外。世界杯越来越注重版权了,没实力的电视台越来越蔫了。
  多年前,打开电视台,几乎所有的频道都在直播世界杯——这种景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对报纸来说,的确很难受:大家都看直播,你还报什么?商量来商量去,只有一个法子:趁球迷还没回过味来,做专栏,给你“好看”。文体创新、文风革新,越来越精彩、花样越来越多的好稿子,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
  就在报纸快要“炼成精”的时候,国际赛事的版权保护意识对电视台形成了很大冲击。不给钱?不让播。很多地方电视台优势全无。
  精彩的比赛有版权,买不起版权的媒体就只能创造自己的“版权”——这也是媒体在内容方面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之一。必须对赛事进行“二次加工”,然后播送出去,属于“新闻报道”,才不算侵犯赛事版权;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也创造了自己的新版权。缺乏这种能力,意味着无创新、难自主。
  遗憾的是,对多数地方电视台而言,他们太缺“费墨”了。这种二次加工,一定要比比赛本身更紧张、更刺激,球迷才买账;如果只是重复,还有看的必要吗?对TV们而言,要想做出精彩栏目,有两个要素:第一,要有好的“费墨”先生;第二,要有好主持人“严守一”。
  如果主持人本身相当于费墨和严守一的组合,那就太理想了。比如CCTV-5的韩乔生,本身就是个“话篓子”,在现实生活中你让他憋10分钟不说话,都有点困难。所以他可以满嘴跑火车,段子不断,却也独具特色。质量上乘的“话篓子”做个栏目,甚至用不着好好准备,脱口秀就成。
  可这样的人才,毕竟少。对多数主持人来说,必须有一个甚至若干个“费墨”撑着;否则,很容易结巴。
  体育赛事和其他新闻报道不同,做起来很“放松”,“忌讳”少一些,自由度更大。但多数电视台做得却不精彩,甚至还不如网友对赛事的“恶搞”出彩。
  世界杯淘汰赛英德大战,有一个著名的误判:一个进了球门线约40厘米的好球被裁判吹飞了。一网友发帖:英国那球确实没进,有图为证。老高也被“骗了进去”,打开图片一看,可不是吗,球门线被网友往里画了个“拐角”,球被“恶搞”出了球门线。
  人才啊。世界杯就是娱乐,CCTV-5都敢恶搞,地方电视台何必板着脸?该“费点墨”,想点辙了。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