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清凉败火的两部纪录片

2010-08-23 12:19:4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当北京的高温又成了媒体的热议话题时,我静下心来看了两部纪录片——《西湖》和《大三峡》。
  《西湖》是浙江广电集团创作的,我收到此片颇为偶然:在浙江人民广播电台《阳光行动》的研讨会上,浙江广电的总编辑程蔚东送我的。这个研讨会一直拖了两年,开会时又恰巧碰上对相亲节目的批评,而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也位列被批评的节目当中。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蓝”除了娱乐还有别的吗?所以,“发掘江南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西湖》,我自然要认真看一看。
  杭州是我去的次数比较多的地方之一,去年就去了八趟,今年还在西湖的白堤上骑自行车一小时。浙江广电(包括杭州、嘉兴、宁波等)上上下下我都十分熟悉,朋友不少。但“贯通中国历史的文澜道脉”的西湖我又知道多少呢?《西湖》拍得一如西湖那样唯美和精细,同时又不乏大气磅礴之笔,看到动人之处每每想到:我们的电视何必“西湖歌舞几时休”呢?
  这里我说两个人,一个是浙江广电的总编辑程蔚东,另一个是浙江卫视的总监夏陈安。程总是著名的剧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电视连续剧《中国神火》、《中国商人》、《中国空姐》、《子夜》等。他曾说过,为了《西湖》这部10集的文化纪录片,浙江广电集团的主创团队,花费了将近4年的时间,十几号人“沉寂”下来,没有什么媒体追踪报道,他们钻博物馆、钻图书馆,“以平心静气做学问的姿态,迎接这部精品的诞生。”夏总曾经是中国电视地面频道“四小龙”之一的“道长”,写这篇小文时,我翻出了他送我的画册《四川印象》,他在“序”中写道:“国内电视节目制作的平民化、娱乐化风潮盛行,这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在俗事纷扰之余,却常常被一种奇特的情怀牵动,那里有一种雄壮之美,有一种依存于理性精神之上的英雄情结。在28集电视系列专题片中,一个山川壮丽、风俗奇幻、历史悠远的另类四川在独特的拍摄视角下异彩纷呈。”
  看出来了吧?但凡优秀的精神产品背后,一定有一种情怀与守望。
  看《大三峡》时,三峡大坝正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洪水又不小。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三峡工程既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座醒目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改造自然的非凡壮举,其耗时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面对旷古未有的伟大工程,现今的媒体确实有必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历时3年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大三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需求中应运而生的。它全方位披露三峡工程的兴建始末,多角度展示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就,多层次彰显三峡工程给我国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综合效益,不仅体现了自主创新、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谱写了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新篇章,可以说它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献纪录片。
  《大三峡》除了用真实的历史事实、数据来体现三峡大坝建设的艰辛外,它没有回避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三峡工程的种种猜测和担心。如在第2集中就直接向受众传播建设三峡工程所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如工程的选址、地质、泥沙、气候、生态、地震、战争等几大核心难题,真实披露了三峡工程民主决策、科学论证的过程,充分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数十年的勘察和实验历程。科学论断,事实解答,让广大观众对三峡工程有了科学、客观、正确的认识。这种真实的态度立即获得了受众的反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气象专家陈志恺就称赞《大三峡》“用事实说话,把关于三峡工程的关键问题表述得很清楚,使老百姓能更好地了解三峡工程的伟大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让我们有信心吧!相信三峡大坝经得起考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