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闫肖锋:传媒焦虑症

2010-08-23 12:20:0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闫肖锋
  富士康12连跳映照这个普遍焦虑的社会。跳楼会传染,校园凶杀案也会传染,有关部门规劝媒体少发少报该类消息,以免不良情绪普遍化。
  中国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超过1600万。社会转型、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解体、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遭遇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会一触即发点燃“炸药包”。
  根源在哪里?是个人病了还是社会病了?不承认自己有病才是真病,个人或社会均如此。
  中国青年报发文《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回帖者称:中国少数人垄断资源,多数人为剩余的一点资源争夺,大家能不急吗?低收入阶层完全没有保障,养老、医疗、子女教育都没有保障,如何能不焦虑?只有金钱才能给人一点依靠。但货币也在不断贬值,所以有点小钱的中产和白领,依然焦虑。
  中国跌入剥夺感循环的陷阱,人人都觉得自己亏了,都想从社会或别人身上捞回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面临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直面各类利益群体的诉求与博弈,平权均富。
  柯云路的小说《焦虑症患者》将焦虑症当做一种流行病,指出个人身心健康受三种关系影响:一是工作与心理的关系,工作顺心则身康体健,物能转心;二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心不顺则身体致病,心能转物;三是病症与病症的关系,焦虑症致使抑郁症、强迫症等病症并发,导致病症与病症的恶性循环。
  职场压力导致抑郁,抑郁导致心绪不佳,心绪不佳导致体虚,如此恶性循环。有时还伴随强迫吸烟、强迫吃零食,并伴有不安全感和多疑病症等。
  快乐是最好的免疫力。可如何使自己快乐成了问题。专家称,不要试图对情绪下命令。当你难过时,不要妄图使自己一下子好起来,而是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想像一些美好的画面、人物,或是出门散步,找朋友聊天等。越强调,越强烈。好比越想忘掉失恋越会痛苦。
  禅宗提出“不降而降”,只要放下,放下功名利禄,放下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降服焦虑症。人的很多心理障碍,都是过分敏感、过分夸张的结果。
  但社会问题不因你“放下”而解决,焦虑源头还在那里。禅宗不是解药更非鸦片,它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只能教会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
  在普遍的社会焦虑中,传媒人的焦虑指数大大高过社会平均水平。除个人焦虑、职场焦虑外,传媒人忧国又忧民。传媒人寿命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网站和小报以“裸体+尸体”、“绯闻+丑闻”来轰点击率和发行量,唯此才能在残酷的传媒竞争中生存。校园凶杀案被指为传媒的传染作用,传媒的社会责任论又被强化。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传媒的社会责任,二是政府对人民的信托责任。孰轻孰重?主流媒体在报道12连跳和6连杀事件中犯了两难:要么不报以体现所谓社会责任,但这样就被边缘化,社会核心问题不触及就枉称主流;要么报道,但谁知道报道会不会触发更多的惨案?
  而社会问题的所有症结在于中国人已什么也不信了,没有了主流价值观。而这,非传媒一方可以解决。
  在新浪微博上分裂成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天真快乐的追星粉丝群与焦虑纠结的忧国忧民群。微博上有两类狂转帖:一是励志格言,表明个人在焦虑个人成功;另一是忧国帖,表明个人在焦虑国家(调侃只是焦虑的另一形式)。假如既焦虑个人成功又焦虑国家,博友该戒博了,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随时会崩溃,除非他有坚强的神经。
  中国网民突破4亿。64%的中国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而美国网民相应的比例仅为36%。因为中国人缺乏其他表达渠道。表达出来总比闷在心里舒服,中医理论或民主角度都支持这一点。
  《读者》杂志自1981年创办,始终秉持“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理念。在美国,《读者文摘》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中国的《读者》正是起到了软性宗教读本的功能。但中国人光有《读者》是不够的,中国还需要以前《财经》那样的揭露真相的锐利媒体,这样世道良心才不会死。
  中国人的传媒焦虑症,责任主要不在传媒,而在社会。不要倒因为果,这样无助于解决问题。
  (作者为《新周刊》总主笔)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