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乔新生:新闻媒体应科学使用统计数据

2010-09-10 12:11:0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乔新生
  前些时间,国家发改委连续多次就物价问题公开发表澄清声明,动作之迅速,实属罕见。6月4日,针对某新闻媒体公开引用“下半年通胀压力巨大,预计CPI增幅在7%左右”的观点,国家发改委发表公开声明,认为“判断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就在同一天,国家发改委还针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地方物价部门对水价成本公开试点持反对意见”的报道作出说明,认为国家和地方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完全一致的”。6月7日,国家发改委针对湖北某晚报“武汉市场奶粉全线涨价10%”的报道,认为是一个“不实报道”。
  此前,5月26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新闻媒体要全面客观准确报道农产品市场价格情况,严禁虚假报道和有偿新闻,防止利用新闻报道为农产品炒作行为推波助澜”。
  这一连串的行为充分说明,行政机关已经意识到新闻报道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新闻媒体关于商品价格的报道,有可能在社会上引起恐慌,从而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失效。所以,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也是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与以往对待新闻媒体的做法不同,国家发改委不是利用行政手段,全面围剿新闻媒体,或者要求新闻媒体的主管机关吊销新闻媒体的经营许可证,而是以公开澄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国家发改委面对此类问题,已经充分意识到国家公权力与新闻报道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公开澄清,捍卫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新闻报道权,进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报道宏观经济现象时,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在自行收集归纳整理有关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新闻媒体不可能像国家发改委或者统计局那样,全面掌握宏观数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闻记者习惯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当新闻记者把自己掌握的细节进行简单归纳整理制作新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对待新闻媒体的无心之失,行政机关可以公开澄清,但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新闻媒体搜集整理的数据,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现实社会问题。
  这样说不是为新闻媒体开脱责任,而是提醒新闻媒体在搜集或者引用统计数据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必须注意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不能把自行收集的局部数据当作整体市场的数据,而应当详细说明数据的来源,解释数据想要反映的问题;第二,假如新闻媒体搜集整理的数据与政府机关公布的数据不一致,新闻媒体应当向读者和观众公布政府机关公布的数据。如果认为政府机关公布的数据缺乏客观性,那么,新闻媒体应当深入调查,并且制作调查性的新闻作品,以此来证明政府机关发布的数据存在错误。
  经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政府机关公布的经济数据未必就是权威性的数据。在有些情况下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很可能在数据问题上做手脚。所以,新闻媒体既要公布行政机关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同时也要学会独立分析。国外一些知名的新闻媒体,往往配备庞大的资料室,这些部门邀请资深记者充当分析员,为深度调查采访提供扎实的分析数据。不仅如此,一些新闻媒体为了保证调查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往往邀请一些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帮助。专业研究人员根据新闻记者搜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复杂的模型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培养自己的数据分析员,在关键的时刻用数据说话,纠正官方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新闻媒体可以实事求是地提出反驳意见。但是,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尊重统计科学,不能用简单的调查代替复杂的统计,更不能凭借个人的喜好,随意地选取数据样本,得出错误的结论。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