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电视媒体更需要业务把关

2010-09-20 19:04:29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如果抛开其他原因,单单从学理上分析,我个人认为,造成今年电视媒体大面积竞相传播相亲节目的理论根源是“受众本体论”的庸俗化表现。这几年,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很多媒体在传播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地把长期信奉的“媒体本体论”转变为“受众本体论”,即由媒体做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转变为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提供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进步表现,但是,在缺乏工程学和系统学思想的指引下,媒体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势必会冲撞整个媒介的社会期待底线。比如,一些媒体在迎合受众的幌子下,几乎把所有的媒介专业底线和社会道德底线化虚为无,甘心沦落为缺乏独立研判能力的“造星族”。因此,从新闻传播学内容控制的角度来说,如今,我国媒体确实更需要在思想层面上自我把关。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专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怀特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把关人”理论说出来,正是为了强调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传媒组织在决定着什么样的传播素材能够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因此,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呼之而出,即传媒组织进行取舍的标准何在?根据新闻传播的特性,传媒选取传播素材的标准主要有业务和市场两个标准。其中,业务标准是指媒体在选择素材时主要考虑适合媒介进行可持续传播的新闻传播规律因素,如时效性、明晰性、社会性等参考条件;市场标准是指选择的素材能够满足受众诸条件的需求,如受众的好奇心、人情味等。
  历史地看,在制度设计上允许以市场标准作为把关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促使传媒组织做大做强。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传媒组织却把市场标准作为把关的唯一参考因素,不理会甚至根本不考虑媒体把关的业务目标,更不理会我国媒体的宣传目标或社会目标。由于我国新闻媒体具有政治和意识的导向作用,因此,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必然会使媒体产生内生性矛盾,即媒体的本质要求与经营目标的冲突。
  比如,在今年上半年的两大电视热点——相亲类节目和保健养生节目中,由于相关电视台极力以市场为把关的标准而忽视业务标准的把关,结果几乎把中国电视的良好形象破坏殆尽。养生节目不但捧红了养生骗子,而且还在导向上肯定了看病难看病贵(如挂一个号2000多元)的合理性,甚至由于电视的放大效应而造成有些观众生吃泥鳅的恶果。在相亲类节目上,正是由于电视台的把关不严,使一些受邀人员用造假、不负责任的言语表演等不真实的行为来欺骗观众。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由于传媒的把关不严而造成的虚假牵连,简直就等于电视界饮鸩止渴,它不但使受众进一步远离电视媒体,而且还会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致命威胁。现在我们已经很明确,以前在电视荧屏上呼风唤雨的张悟本确实是养生的骗子;而对于相亲类节目,很多网友也已经搜索出,那些曾经感动受众、吸引受众的嘉宾,很可能是不诚实的表演者或者直接是“托儿”。
  其实,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广泛的媒介,作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电视媒体是有责任、有能力履行好自己的把关人角色的,它们更应该用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去承担社会责任,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遗憾的是,现在看来,大多数电视媒体把关人并没有认真地履行自我把关的职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