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陈中华:叹记者的参谋作用衰弱了

2010-10-10 14:35:5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陈中华
  近年来,在我们的提法上,新闻记者的作用好像就仅仅是“耳目和喉舌”,对党和政府历来起到的“参谋”作用之说非常淡了。在实际报道中,参谋类报道也确实越来越少。
  什么叫参谋?就是帮领导出主意的人。对此,一般百姓知道最多的大概就是《沙家滨》里的刁德一了,他是楞头青“司令”胡传魁的参谋,是他的军师哩。如此推理,刁德一是个聪明人。再推理,能当参谋就肯定是有智慧的。那么,做一个参谋型记者就是有智慧——政治智慧和手段智慧的人。
  记者之所以是党和政府最称职的参谋,关键性原因有两点:
  一、因工作方式决定,记者应是对社会及各层面了解最多的职业群体,是杂家,同时又是社会问题专家,最易了解社会各个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思想、情绪及意见,是最易从各种不同意见的冲突中寻找平衡点的专家。这恰是执政者最为需要的。
  二、记者的判断相对是最公平的。不说“不同利益群体”,只讲政府部门,有的就是利益相互掣肘的。也因此,个别部门会经常站在一己利益角度来向上级“汇报”情况。仅今年来,我在采访中就多次明显遇到类似情形。如,某局按要求向上汇报某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他们的做法就是要求下面“报上数字来”,他们把下面报上来的数字一加,名以自己的“调查统计”,向上级汇报。可以想象这种“调查统计”数字的可信性:如是负面数字,肯定比实际的小;如表现成绩的数字,肯定比实际的大。前不久我去某地采访,从当地提供的某项工作进展数字及叙述文字看,有一处很值得作为具体例子写在报道中,我自然立即到那具体采访,才发现实际进展情况与材料上所述相差不小。
  这种“欺上”性的“调查统计”我本人就干过。1976年,我插队到鲁南某村,被抽调到公社“帮秘书”。那年秋天大旱,小麦种下不发芽。某地“创造”了一个集中有限的水在小块地里密植,等有雨了再“移栽”的办法,上面要求各村都必须学习,先密植后移栽。而下面百姓和基层干部普遍不认同,都消极抵触。我当时就负责每天接县里索要密植进度的电话,每接到电话,我就先捂上话筒请示秘书如何上报,秘书就临时编个数字,再由我在电话中上报。
  我借上述亲历要强调的是: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了解事情真相”,除此没有任何权利,所以,做参谋也就不会站在任何利益群体及专职部门立场,看问题相对最公平,调查所得数字较准确,当参谋也相对最称职。
  中国当代记者“参谋功绩”最大的当属改革开放之初那些年。我曾亲身参与、感受了同仁们的那种“参谋”热,农村土地承包、个体户、国有集体工商企业的承包及转制改革、乡镇企业、下海热、企业家群体的兴起……当时的记者写出那么多公开报道及内参,发现新经验、新做法……思想总是走在前面,为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改革决策起到了杰出的参谋作用。
  而今,我们的报道,大量的是在导读、解读或“证明”已有政策如何完美,大大降低了新闻性,点击率自然低。另外,由于参谋性、探讨性报道的减少,记者群体本身的思想似乎在变衰枯,上了一定年龄的记者写稿兴趣自然降低了。
  记者参谋作用的衰弱还有两个具体原因:
  一是领导不像以前那么重视记者的这类报道了。举个例子,许多记者仍然在热写内参,将下面某些动态性、苗头性事件、问题及分析上呈,并专门附言“若被领导批示,请及时告知”。但现在“被领导批示”的公开稿件及内参越来越少了。我相信,有些领导实际上已批示了,但有关部门或办事人员并未通知报社。这显然不是在鼓励记者的参谋热情。
  另一原因是记者自己造成的,自己将自己的个性抹掉了,自己将自己的嘴封住了,有些人受利益所诱,有些人是因缺失了责任感,有些人则因愚蠢所致,有些人是变懒惰了。我们干记者的千万莫自己让自己丧失自尊。
  中国新闻记者当参谋的热情下降及作用衰弱,对我们的发展与改革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者为大众日报特派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