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新闻的90%玄机

2010-10-20 16:25:29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最近看到上海法治报一篇短文《记住90%玄机的奥秘》,作者张能是上海的一位法官。文章大概如下: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
  90%×90%×90%=?”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是59%。
  从小到大,应对过无数次考试的我们都知道,60分是及格线,100分似乎比较难,而90分则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分数。工作中也是如此,很多人都会认为“把工作做到60分及格线比较危险,会被单位炒鱿鱼或者给领导留下不佳印象;做到100分太辛苦,也不太现实;把工作做到90分就很不错了”。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是由一个个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乘法为基准,“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是工程数学中典型的串联可靠性计算问题:5个可靠性分别为90%的部件,串联起来后产品的可靠性不是平均值90%而是59%,其可靠性是“不可靠的”。
  这个串联可靠性计算问题,很值得编辑记者反思。90%玄机同样存在于新闻工作中。新闻的发现、策划、采写、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等,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各有各的重要性,每个环节都做彻底做到位,才能造好产品、卖好产品。
  比如采访,不深入不细致,浅尝辄止,不可能写出好新闻。即便是很好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也糟蹋了。至于蹲在办公室里,网上加工新闻,或在通讯员来稿上署名的记者,则根本是不入流的,不仅糟蹋新闻还糟蹋记者这个职业。
  比如编辑,该改的看不出来,不该改的想当然大改一气。丁法章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讲过一个故事:新民晚报老总编赵超构提出,办好晚报“最要紧的是首先要了解读者”,要以民为本。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赵老撰写的《复刊的话》一文中有这样两句:“为民分忧,与民同乐。”有位副总编在看大样时觉得连续两个“民”字有重复之嫌,于是擅自改成“为国分忧,与民同乐”。没想到赵老看到报纸大为恼火,严厉责问那位副总编:“你有什么权利乱改我的稿子!”
  比如校对,文字质量看似简单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问题,实则是采编作风是否过硬、新闻能力是否过硬的问题。必须像重视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一样重视稿件编校质量,否则,再好的新闻也会大打折扣!尤其现在,好像真的“无错不成文”、“无错不成报”了,若严格按照国家出版物质量标准来衡量,合格的可能万里挑一,更别说优秀了。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误用,字里行间隔三差五地出现,把报纸办成小学生语文改错试卷,怎么让读者喜欢?
  我们不少编辑记者,包括不少名校毕业的,本来做采访调查的底子就差,语文功夫也让人不敢恭维,自我高标准严要求就更不可缺。“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是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选择。反正得干,干就干好,别浪费时间。
  尤其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千万不要以别人的做法尤其是错误做法作为自己的标准,千万别有以下想法:
  为什么他偷懒我就不能?为什么他能这样我就不能?
  大家都在屋里呆着拉呱,凭啥我出去扫街采访?
  他能上网剪剪贴贴整出稿子,还评了优稿A稿,我何苦费那么大劲去采访?
  其实,想得狭隘一点,身边同事走歪路走错路,恰是你赶超、领先的机会。倘若你觉得自己吃点苦走正道就是吃亏,实际是吃了大亏——丧失了最大的机会,注定“泯然众人矣”。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强大?爱因斯坦说:不是核爆炸,而是“复利”。所谓复利,就是“利上滚利”。其实,采编能力也不是你恶补一个月、上个脱产培训班就能提升的,也有个“复利”原理——能力是一天天一点一滴积累、历练出来的。坚持每天多读一点、多记一点、多干一点,日久天长,效果惊人。
  还是朱熹说得好,要“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若半上半落、半沉半伏,济得甚事!若悠悠地似做非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今日是这个人,明日也是这个人。
  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以前不曾做的,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会“耽搁一生”。 ○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