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于冠深:细节金贵

2010-12-10 13:52:5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于冠深
  有作家说: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对于这个说法,我的理解是,小说一定要在写好细节上下工夫。在我看来,不仅小说如此,人物通讯应该也是这样。我从网上看到,有本书的名字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究竟什么样的细节决定什么或谁的成败,我们不去管它也罢。对于人物通讯来说,我倒觉得这个说法是相当中肯的。
  尽管我每天都读报纸,但对人物通讯读的很少。原因有这样两点:其一,年迈感情脆弱,读好通讯会感动得流泪,无奈身体没有多少多余的水分,我不愿意多流泪了。其二,年迈精力有限,有些通讯读来没滋味,不愿多浪费精力。如此这般,好的不敢读,差的不想读,那就只有疏远了。不过,言及通讯写作,当然还是认为,不写便罢,要写就得力求能感动人,而且是越能感动人越好。何以感人?唯有细节。
  成语有云:触景生情。反过来说就是情生于景。这是人生都有的经验。就通讯而言,作者写一个人如何,比如说写一个人道德高尚,一个人工作认真,一个人勇敢坚强,等等,总而言之,作者写一个人好,如果仅仅是抽象地、概括地说好,你就是说一千个好一万个好也不感动人;或者,虽则把他的好条分缕析,然而如果依旧是抽象的概括而没有具体的怎么个好法,那就只是作者的说教。读者可能相信,也可能怀疑。怀疑不用说了,即便相信,也会因为不能触景生情的缘故而不会感动。抽象的东西不能构成为景,读者便不可能触景生情。细节就不同了。细节是具体的,能构成为景,或曰细节即景。读者有景可触,从而情得以生。
  细节,尤其是精彩的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气质、内蕴、道德、品行、历练、风采,等等,作用之大,至少在有些时候,胜过千言万语。《论语·雍也》载: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孔子说,他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军队败退时,他殿后阻击敌人。在即将进入城门之际,他鞭打自己的坐骑,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往前头跑呀。”按照《论语注疏》的说法,“孟之反贤而有勇,军大奔,独在后为殿”。请看,仅仅一个细节,不到二十个字,就把一个勇敢低调、有功不伐的贤大夫形象,无比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跟圣人孔子深谙细节的魅力一样,他那些弟子在刻画老师的形象时,也善于捕捉细节。《论语·阳货》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意思是说,孺悲想见孔子,孔子说自己生病不见。传话的人走出房门,孔子拿过琴来弹唱,故意使孺悲听到(表示不是真的生病,而是不愿意见他)。请看,又是一个细节,仅仅二十几个字,便有如一幕生动的短剧,展现了圣人的另一个侧面。有了这个侧面,就我的感觉而言,圣人的形象更真实、更立体、更丰满了。
  就通讯写作而言,假如不满足于一般化的话,比起提笔为文,采访是更为关键的工作。关键的关键是挖掘出好的细节。照我想来,有些通讯缺乏或没有较好的细节,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报道任务紧迫。这边记者刚出发,那边就等着见报,来不及挖掘好的细节。其二,记者作风漂浮。求数量不求质量,采访不深,没有下工夫挖掘好的细节。其三,细节容易丢失。一般说来,一个被确定为采写对象的先进人物,其工作与生活的流程当中,很难设想不曾有过这样那样有别于他人的令人感动的细节:话语,动作,行为,诸如此类。只是,这一切尽皆出于自然,不是作秀,就像流水的波纹和浪花,随生随逝,不曾纳入大脑的库存。所以,在有些时候,即使记者不吝力气挖掘,也难以如愿以偿。换言之,细节唯细,不易获取。然则细节金贵,总是以多下工夫挖掘为宜。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1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