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城市的“高贵坚守”与传媒的“精神关注”

2010-12-20 21:08:17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11月初,我到石家庄参加了“2010传媒与城市发展峰会”。这个会议以“城市品牌与传媒应用——如何运用传媒力量提升城市品牌”为主题,各方人士高论不少。我是压轴发言,题目还有点“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传媒让生活更美好”。我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没有强势的传媒,就没有强势的城市。我这里说的强势,主要是指人文关怀、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层面的强势,而不是简单的媒体对GDP的贡献的强势。二,媒体的基本职能是守望环境,我们的环境太应该守望了,一个城市要给予这种守望必要的宽容和支持。我的核心表达是:媒体在塑造城市的灵魂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媒体更应当关注的是民众的幸福指数。
  这里,我只想说说深圳已经坚持了11年的“读书月”——一个城市的“高贵坚守”,千万市民的幸福享受,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媒体不动摇、不懈怠的守望。我注意到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的这样一个判断:当不少媒体在关注深圳的GDP时,中国的主流媒体对“读书月”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目光,从而对深圳的城市文化给予了更多的精神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深圳本地媒体、中央驻深媒体,在“读书月”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推动,这种始终如一的热情很重要。
  据说有人做过统计,早些年中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过“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说实话,在北京挤地铁时,我常常会出现幻觉——“小桥流水人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套用白岩松的书名说:“幸福了吗?”当我们开着车40分钟才走了500米时,幸福了吗?当我们把好多年辛苦积攒的钱交到开发商手里换一套住房时,幸福了吗?就拿报纸来说,有的厚得快成砖头了,而厚就厚在卖药等的小广告上,幸福了吗?
  想到这篇短文将在济南编辑印刷,我把刚刚读到的《深圳商报》评论员许石林的一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作为本文的后半部分吧:
  1921年的夏天,大学者顾随先生在济南。有一天晚上,先生无事,外出散步,在一个杂货店不远处,走不动了,他看到了一个动人的情景——这个“败落的杂货店”门口,竹竿支起了一个凉棚,棚下挂着一盏煤油灯,旁边简陋的白木小桌上放着两只粗茶碗,一对贫贱夫妻坐在小桌边,女的低头做针线活儿,男的光着膀子低头看着一本那个年代极粗俗的小说,边看边大声地津津有味地念给女的听。“真奇怪!他们两个人——读的他和听的她,忽然同时觉得这书的某地方有趣,心里感到一般无二的愉快。于是,他俩同时抬起头来,她的眼睛离开手里的线;他的眼睛离开那本破小说。四只眼睛发出饱满、快乐的光线,接触成两条平行线:你看我,我看你,对瞅着一笑,又低下头,做活的做活,念书的念书。”顾先生看着看着,走神了,先生感到:“天使连开神光,展起双翅,在他们头上飞来飞去。四围的空气都变得神圣而甜美!”以至于那女的,尽管一双粗糙的手,头发也不整齐,但在先生看来,相貌很“甜静”;那男的在先生看来,“现出诚实和忠厚的品性”。
  先生在一不远处较暗的犄角里站着,欣赏着、品味着这一幕读书的情景,“看到末后,我眼里涌出热泪来。”
  先生本来要从此经过,但他不敢往前走了,“我没有胆气去撞破这一团神圣而甜美的空气。”
  最后,先生像做了错事、羞怯的孩子一样,“我又跑回原路了。”
  ——以上故事,见《读书生活——顾随随笔》。
  大学者顾随先生,有读书人的心胸、诗人的襟怀,心志高迈,有着非凡的审美能力,最容不得俗物。可他居然欣赏陋巷中一对贫贱夫妻那寒酸的幸福,以至于感动得热泪都快下来了。那一对生之多艰的夫妻,因为在煤油灯下共同读一本书,一本“粗俗”的小说,他们的容貌,在先生眼里也都好看起来,变得美起来。这可以说是读书带给人的尊严,也可以说是因为读书,使人赢得了他人的尊敬,在顾随先生这样的大学者眼里,那情景都变得具有无比美丽的审美价值。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