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陈中华:让记者尽快成为中产阶级

2011-01-10 20:35:55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陈中华
  在当今中国,如何才算得上中产阶级?众说纷纭。国家某部委定义为年收入6万元至50万元的家庭,这底线定得让人不知所云,因它以家庭为单位,一个人是一个家,5个人也是一个家。以标准的一家3口计算,若年收入6万元,等于每人年收入2万元,月收入1666元。我最近采访廉租房建设,方知济南市定的享受廉租房的条件之一是:年均收入在16642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如此对比,这个中产阶级当得可真勉强,只捞了个名而已。
  既然写这篇文章,干脆,我定个标准底线吧:能满足正常开销,不玩奢侈,还能剩点儿。具体指够吃的够喝的,够孩子上学的,不买房投资,不买股票,不赌不嫖,不包二奶,不找喜欢索要礼物的情人,别生须自己买药花钱多的病,不常请朋友喝酒。
  可我发现,就这个底线,竟有许多记者达不到。
  首先声明,我自己已经远远达到了,因为我们媒体做大做强了,更不用说央视的名嘴名记了。我说的是弱势媒体的记者,比如经济落后省份的媒体,比如有些市县媒体,比如官办群众团体所属媒体,比如某些行业报等。
  当然,挣得少归挣得少,因我们记者都怀有崇高理想,加上这又是个比较风光的职业,你让他换个职业,一月多给他个千儿八百的,除非公务员,他们还真不想换哩。
  前段时间去某省开会,大会过后开座谈会,有年轻记者发言并未讲会议主题,讲他们面临没房子就没办法结婚问题,说是从贫困大学生,努力多年变身贫困记者。我听着有点啼笑皆非。不过说得也有道理,若论中产阶级,应至少工作十年八年才能买得起房,现在的记者大多买不起。一套房子将中国中产阶级消灭了。
  我前些天下去采访,一基层电视台记者告诉我,他们这帮80后记者,月薪才一千几百元,与工厂工人差不多。不久前,他们要求涨工资,不然就集体辞职。台里担心一下子招不够这么多记者,就让了步,每人涨了300元月薪。
  由此而论,确保新闻从业队伍人才不流失,当是让记者尽快成为中产阶级的第一理由。
  第二条理由是“高薪养廉”。这个词是前几年公务员涨工资、变补贴、奖金为固定的“阳光工资”的重要说辞。现在该用在记者身上了。我认识以做舆论监督报道为名,实则索要好处费、赞助费、封口费的几个专业人士,里面除被媒体聘用的较低档的“自由撰稿人”,有的就是正式记者,四五十岁了,月薪不到2000元,就靠“寻事”索钱增加收入。这些人多附属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媒体,也恰是用了这帮人,才使得媒体能够“正常运转”,其他人员收入提升了一下。
  第三条理由是能让我们媒体更干净。目前,许多媒体为生存相互竞争,为争得各层面读者,抢登花边新闻,难以避免出现一些假新闻甚至负面效果的报道,如若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媒体肯定要干净得多。
  与高校不同,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自收自支,缺乏财政支持。实际上,我们尚不具备让所有媒体自收自支的条件。这也并非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解决得了的,主要是体制及媒体任务问题。还有,你真淘汰了这帮人,让他们去干什么?他能让你清闲?而且,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主管部门,缺失了作为身价代表的自己的媒体,也不同意。
  让多数人成为中产阶级,形成贫富两头人少而中产群体多的“橄榄型”结构,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社会阶层结构,道理就是“富裕思稳”。我在多年来的采访中深刻感受到一点:凡过得很好的人都赞颂当下政策。之所以赞颂,就是我们说的“既得利益者”。这个词本身并非贬意——受益了嘛,但被如今的部分民众贬意了,就是因为目前“既得利益者”还只是少数,至少多数人的心理感受是这样。如多数人是“既得利益者”,这个词汇的解释就要变了。
  而形成橄榄的中产阶级,记者肯定应当是较先进入的群体,不然,中国就不会有真正庞大的中产阶级,这道理都清楚。至于如何形成,不是此文也不是本人有能力探讨的。这里仅说一点,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每年以百分几十的速度增长,而多数记者——不仅是笔者,收入却很少增长,这种国富民穷的不公平,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大众日报特派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