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别笑,这不是笑话

2011-01-10 20:37:0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月黑风高,黑到所有QQ都隐身。这样的夜晚,点蜡烛是件很浪、很漫的事儿。有电,灯没坏,全家人关灯、点蜡,看书、写作业、打毛衣——如此境界,堪称“神人”。有人提醒“神人”们:“你们也太节俭了吧,当心把眼睛看坏。”“神人”们抬起头,目光坚定,眼神中充满了神马和浮云:“知道。我们节约,把钱省下来,就是为了买眼镜。”
  嗯?谁让你笑了?早说过了,这不是笑话。
  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令人发笑的“非笑话”。
  “非笑话”案例之一:居民拉闸限电,促进节能减排。这类“非笑话”,媒体报道得多了,堂堂央视也曾狠批过一个小县城,把几个芝麻官逼得都有点口吃了。其实地方政府这么做,可能也出于好心。表面看,电确实省了,电表的确没跑字;点蜡烛的钱却远超省下的电费,黑灯瞎火的,再摔一跤、住个院,亏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非笑话”案例之二:节能灯节能不节钱。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现在情况有所改变。那时候,节能灯的质量似乎不算好,价格奇贵。老高做记者,偶尔写点国家倡导使用节能灯的稿子。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记者最先被忽悠”,相信节能灯省钱,老高于是买了一个,20块大洋,用了一周时间,坏了。好吧,再去买一个。用了半个月,又坏了。花两块钱买个普通灯泡,用到现在。后来算了算,就算节能灯省电,一个月顶多节约3度电,按当时的电价撑破天1块钱。把节能灯的钱省回来,大概得两三年。可为了凑足这两三年,老高可能要买几十只节能灯。
  如今的节能灯似乎有了不小的进步,寿命长了。可在技术不成熟之时,盲目宣传、鼓动人们大量使用,其结果,会不会又是一种“省下钱来买眼镜”的“非笑话”呢?
  “非笑话”案例之三: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电动汽车,表面看,在环保上没得说。专家号准了政府的脉搏,一口一个“电动车节能多少、如何环保”之时,媒体是否也该有点独立的思想呢?
  政府没有把“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画等号。专家可能业务太繁忙,号脉的时候不小心摸错了地方,画了等号。
  我国的电,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好像还没那技术。主要还是从地上来的,绝大多数是煤电,少数是水电、核电。三峡工程也没改变这一基本格局。
  用电,是用煤的清洁方式,是变相地用煤。石油可能50年后就OVER了,煤呢,就不打算给子孙多留点了?汽车用电,节约了尾气;发电的过程,还不是照样污染大气?
  还有,从煤转换成电的能量损耗呢?把电储存起来需要的能量和损耗呢?转换层级越多,能量的损耗必然越大,这个损耗能弥补“节能”的收益吗?
  “非笑话”案例之四:引渤入疆工程。这个工程,后来有人辟谣,说没这回事儿。到底真相如何,围观群众很容易糊涂。其实这件事儿,还是要从两方面说。有些设想,开始时看很荒唐,过上几十年,说不定就成现实了。冯小刚电影《大腕》中,有个精神病院里的精彩对话,精神病人说的什么“法国设计师”、“英国管家”、“高档社区”、“起价4千美金/平米”,现在基本都成了现实。几十年前有人说“在月球上开矿”,别人拿他当疯子;现在如果奥巴马这么说,没人敢吱声。
  这就让媒体很矛盾。我们是用超前的眼光来看,还是用现实的眼光来看?用50年后的眼光,读者买账吗?用现实的眼光,对得起未来吗?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个口子,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进来,早就有人提出了。
  用现实的目光来看,这些工程都属于“省钱买眼镜”的“非笑话”。用“对现有生态的大幅度破坏”,来赢取可能的“未来生态大幅度改善”,到底哪一个环保效益更好?别跟我提专家,我敢说,专家也说不清楚。工程完工的时候,专家早死了。这就跟老高可以大胆预测1000年之后某地会有地震一样,毫无心理负担,张口即来。
  想来想去,还是那三个字最管用:辩证法。想了左面,再想想右面;看了正面,再看看反面。话别说得太满,别盲信专家。专家虽然也是人,有时候却不说人话。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