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看客,翻身了

2011-01-20 20:31:5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看客,是个带贬义的称呼。一提看客,就想到鲁迅先生的话:“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看客心理,一直被视为国民劣根性之一,与无聊、奴性、麻木、顺民、庸众等词几乎可以画等号。看客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爱围观、看热闹,“慰其无聊”。
  而如今,微博时代,看客翻身了。现在有一句很响的话:“围观改变中国”。
  网友说:群众的围观都是力量的表现,在那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微博上,即便是“打酱油”、“飘过”,每一个点击都是对那些为恶者的震慑。
  《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先生说:微博客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围观主体、传播主体。围观因此不再是麻木的代名词,而开始具备积极的意义,构成社会的正能量,实际上是以千夫所指、以千千万万普通人逼视和鄙视的目光,让罪恶的力量、丑恶的力量发抖,让他们知道人心可畏,有所收敛。
  评论者杨涛说:某种程度上讲,“围观权”就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围观”就是一种支持、一种行动、一种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众多公民的共识。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带来了许多网民对于重大事件的围观,而这种围观对于维护弱者的权利、推进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功不可没。
  围观,不再是“慰其无聊”的无聊之举,而成了捍卫权利、改变社会的一种力量。世道确实变了,大变了。
  网络围观,无疑是一种好现象。网络围观折射出的,是政治民主的进步、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人的权利意识的觉醒。网络围观者,当然不乏看热闹的成分,但我们更应看到,针对某一事件,围观者是有明确态度的,这是一种分散的社会舆论集聚传播的过程。也就是造舆论的过程。人多势众,天南海北,形成促进问题解决的舆论压力。网络围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对网络围观,最应该反思的是两种人。一是官员,二是传统媒体人。
  对官员来说,网络围观就是一种舆论监督。本人、本部门或本地出了问题被围观,确实有些“丢人现眼”。不理不睬不行,以稳定之名封堵也不行,动粗抓人更不行。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有一说一,错了改,没错就澄清事实。现在,不少官员还不习惯被围观,不习惯人家“找茬”、“挑毛病”。要习惯,必须的。只要不违背宪法,只要不以推翻现政权为目的,只要不触及政治底线或社会道德底线,就不能限制人家围观。围观者难免情绪激动,难免言论偏颇,被围观的官员有时候还可能被误解。但是得看到,受委屈、挨骂是当官的必修课,吃苦、吃亏、吃气是当官的基本素养。谁让你当官做仆人呢?主人批评几句,甚至骂几句,你就得承受。哪有仆人不让主人说话的?毛主席当年在延安说过:“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因为我们的饭是他们做的,房子是他们盖的。”
  尤其当此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诉求无着落,就有意见、有情绪,有意见就得表达,有情绪就得宣泄。不平则鸣,自然之理。网络围观就起着调节社会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的作用,是大大有利于稳定和谐的。因为围观毕竟还处于动口阶段,这个阶段把问题解决了,围观者就散了。如果不让人动口,人被憋急了,就会动手,围观就会变成围攻,事就闹大了。围观,再杂再乱,也比围攻好。就此而言,最该感谢网络围观的应是官员,网络围观最得利的也是官员。
  再说,网络围观毕竟是曲线维权,大多是无奈之举。下动上不动,越动越被动。政府信息更透明一些,官员服务更及时一些,依法执政更到位一些,网络围观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对传统媒体人来说,网络围观就是舆论影响力的分流。姑且把网络围观称为“小道”,大道不通,人们自然就会走小道。主流媒体信息不及时、不透明、不到位,人们自然会选择新媒体的渠道。现在的问题是,在硬件上、技术上,传统媒体先天不足,如果软件上、内容上再跟不上,舆论影响力的流失就会愈演愈烈。
  单靠围观是改变不了中国的,但围观毕竟已经在改变官场生态、社会生态和新闻生态。形势所迫,官员也好,传统媒体人也罢,都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