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一条消息,五两银子

2011-02-12 20:11:3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有时候评报,老高张口“实用性”、闭口“服务性”,这性来那性去的,上嘴唇碰碰下嘴唇,说完了自己也没底:到底对多少人有用,才算“实用”?体贴到何种程度,才算“服务”?
  就算“工资、养老、医保”这种大家公认的“超实用稿件”,有时也让人犯琢磨:没错,它是很“实用”,但主要是对公务员实用;亏损企业职工看了烦气,这也算实用?
  还是封建社会好啊,那时候没有手机,进京赶考……不好意思,一不留神说到电影《手机》的台词上去了。封建社会不仅没有手机,而且报纸——比如明代的邸报,因为发行量小,价值就比较容易衡量;一条消息几两银子,甚至可以明码标价。
  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中,就有这样的细节:亲家惹了官司,为了解详细情况,西门庆花了整整五两银子,买通县衙一哥们,让他抄录一条东京发行下来的邸报消息。
  县衙这哥们显然没必要把邸报全抄下来,只消把涉及官司的那条,抄录下来,五两银子立马到手。
  五两银子啊!据说相当于明朝公务员俩月的工资!而当时的“信息贩卖业”也很活跃,抄录邸报的,都属“高级白领”,抄一份邸报就能赚七八钱银子。
  西门庆买的那条消息,折价五两银子。这个价格有点高,因为西门庆是没有资格看邸报的,属于行贿。
  就算到不了五两银子,如此目标准确且价格高昂的“实用性报道”,也令吾辈望尘莫及。当今的媒体,不仅让读者掏银子买消息的可能性极小,即便做到“准确定位”,也不容易。
  准确定位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作为媒体人,我知道这个消息发布之后,肯定会有人来寻找,就像西门庆抄邸报一样;二,作为媒体人,我不知道这个消息有没有人需要,我把它放在那里,如果有人需要,一找就能找到。前者是媒体人比较好判断的“实用性”,肯定有人需要;后者是媒体人不好判断的“实用性”,如何把这个“实用性稿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就成了大课题。
  严重的问题在于:随着信息的碎片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好判断的实用性”越来越少,“把握不准的实用性”越来越多;“满足群体的实用性”越来越少,“针对个体的实用性”越来越多。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个挑战。
  于是,越来越注重“个性定制”的媒体——微博,火了。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明朝就玩微博了——这么说也太吓人了,哈哈,老高的意思是:个性化定制,在明代的邸报中就出现了。
  京城刚出版的邸报,1万字;到了省城,剩下五千字;到了县城,估计就只有三千字了。原因很简单,印刷能力有限,大量的邸报是“传抄发行”。现在咱们是一人一台电脑,搞网络“个性化定制”;老祖宗是一人一支笔,搞大字版的“个性化定制”。京城邸报统揽全局,各省的都有;到了地方上,当官的一看,那么多外省的,都是“无效新闻”,删了吧,全抄不仅累,成本也高啊!
  所以,像西门庆这样,自主搞“个性化定制”的邸报读者,大有人在。前提是他自己选稿件,自己做编辑,找人抄下来。现在的博客、微博不也如此吗?网民自己做编辑,自己找资料,自己发布……西门大官人若是有经济头脑,搞点“邸报发行业”,自己选择邸报内容、雇人抄写、雇人发行,那就更完美了——他绝对成了骨灰级的“微博控”。
  不少人把微博视为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化媒体”。的确,从传播者角度而言,如果有10万个粉丝,自己的微博就会在10万个粉丝的微博页面显示,所以它具备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特征;从信息接收者角度而言,受众想看哪些人的发言,可以自由选择,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
  但毫无疑问,微博只是具备了“个性化定制”的雏形,远没有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粉丝们固然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对象,但这一对象是否有价值,还是未知数;能不能遇到“价值五两银子”的信息,更是未知数。很多情况下,受众真正的“信息定制”,还是要依托百度、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才能实现。
  一旦微博这种“个性化媒体雏形”,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实现完美结合,成为一种最新的媒体状态,那么,不仅传统媒体,恐怕一些“旧的新媒体”,也要熄火了。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