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于冠深:新闻人的世界观

2011-02-12 20:11:58

来源:   作者:

摘要:——读郭明义事迹有感

  文/于冠深
  虽然我曾经说过,自己上了岁数以后,对人物通讯无论好赖都很少读了,但很少读不等于一篇不读。前不久,当报纸上刊登出题为《世界上什么最幸福——再访郭明义》的通讯的时候,我就读了一遍。深受感动之余,想到一个问题。
  若干年前有报纸载文称:人的自私心理是很难完全消除的,能公私兼顾已属难得。“大公无私”至少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存在。拿“大公无私”要求人,无异于虚幻。说某人完全做到了“大公无私”,肯定是吹嘘。诸如此类。我对这样的议论当初就持反对意见。读了郭明义的事迹报道我更确信,即使在现在的社会,“大公无私”也是存在的。郭明义就是一例。
  “有人说他‘傻’,一辈子都在自己身上往外掏。掏了力,掏了钱,掏了血,连百年后的遗体也‘掏’了,却不求半点回报。”这就是郭明义。“掏”,就是为别人,这些别人中至少有许多是郭明义不知道究竟是谁的人,故也可以说就是为公。“不求半点回报”,就是不求有所得,没有利己的动机,故也就是无私。像他这样的为公而无私,如果不叫“大公无私”的话,又该叫什么呢?倘别作解读的话,郭明义也是有得的:快乐和幸福。说这就是他的私,我以为也未尝不可。但时至今日,由于这样的所得,与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上的所得有着质的不同,故还没有人将其归入私的范畴。所以,也不好说郭明义是“大公有私”。总之,说一个人一生一世时时事事都做到了大公无私,可信性或不是很大。说一个人在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上做到了大公无私乃至于完全做到了大公无私,不可以断言肯定是吹嘘。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就像有上就有下,有下就有上,有大就有小,有小就有大一样,有公就有私,有私就有公。这里所说的“公”与“私”,既指客观事物的公事与私事,也指主观意识的公心与私心。古人有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笔下这些中国的脊梁的所作所为,就是大公无私的具体展现。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也是大公无私者。环顾今日宇中,大私无公的人和事可谓多了去了,所幸终究不会没有大公无私的人和事,终究还有大公无私的人和事,例如郭明义和他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如若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希望成其为世界了。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这是毛主席说的,乃是一个真理。对大公无私之思想品质的养成来说是如此,对大公无私之是否存在的看法来说也并非不是如此。郭明义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别人痛苦他痛苦,别人幸福他幸福,助人为乐,乐在助中。但有人就是说他“傻”,还有人指责他“不近人情”。说他“傻”是因为觉得与自己认为的“精”大相径庭。指责他“不近人情”,是因为感到与自己习见的人情南辕北辙。反正都是对郭明义不理解。对郭明义不理解,归根结底是对他的大公无私不理解。所以不理解,缘于有差距——两种世界观的差距。
  我相信通讯《世界上什么是幸福——再访郭明义》的作者是理解郭明义的。理解才相信,相信才有可能写好。反过来说,假如记者认为,“大公无私”至少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存在,拿“大公无私”要求人,无异于虚幻,说某人完全做到了“大公无私”,肯定是吹嘘,那他还会去采访郭明义或像郭明义这样的典型吗?即使接受了领导交付的任务不得不去采访,谁相信他能准确地表现郭明义或像郭明义这样的典型呢?
  不能要求我们的记者都必须首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再去做采访报道工作。但必须要求我们的记者编辑或曰新闻人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努力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新闻人对于一切具有大公无私高尚思想品格的先进人物应有的情愫和态度。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