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詹新惠:开放平台的喜与忧

2011-02-20 20:29:2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詹新惠
  毫无疑问,微博是2010年最热门、最火爆的关键词,也是网民最追捧的互联网新型应用,但是,在2010年还有一个不为普通网民关注却一样被推崇的热词:开放平台或开放应用平台。
  1月15日,淘宝网宣布淘宝网应用商店——“淘宝箱”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9月1日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正式宣布推出全新的应用开放平台,11月16日,新浪在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宣布开放新浪微博平台。特别是在3Q大战之后,要求腾讯开放QQ应用平台的呼声迫使马化腾表示将在未来半年内推出社区开放平台。以上只是互联网巨头的动作,中小型、新兴互联网公司对于开放应用平台更是趋之若鹜。可以说,从年头到年尾,从搜索引擎、SNS社区到微博,开放应用平台是贯穿2010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何谓开放平台?提到开放平台就不得不提风行当前的苹果系列产品iPhone和iPad, 这两款产品除了拥有人性化的设计、优良的性能、时尚的外观等优点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其开放的API接口,允许各种应用程序接入到苹果系统。再追溯历史,SNS社交网站Facebook从诞生伊始就借助开放应用平台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吸引了庞大的用户,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类社区网站。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开放平台作为一个技术创新能够实现开发方、平台方和用户方的三赢。随着用户需求逐渐多元化,单个公司已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因此,平台方提供开放接口,既为第三方开发者打开连接庞大用户群的通道,也为用户集纳、聚合丰富多彩的应用,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进而增加产品对用户的黏性,并因此获得更多的流量、市场份额和经济收益;开发方不需要购置硬件搭建平台,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培植用户,只需有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就可以“借船出海”,借力大公司的平台轻松快捷创业,获得研发成果的转化和直接的经济效益。用户则不必再一个个地进行网站注册,一个个地进行应用查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同时得到满足。
  一组关于Facebook开放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出其魅力与价值:
  拥有多于100万名、来自超过180个国家的开发者及企业家;平台上有超过50万个活跃应用程序,每月有超过70%的用户使用平台上的应用程序,超过250个应用程序拥有多于100万名活跃用户;超过8万个网站已实施Facebook Connect,美国及全球前100大网站中,分别有三分之二和一半的网站都采用了此服务,每月有超过6000万名用户在外部网站使用Facebook Connect。
  平台+APP(Application,应用)已成为当前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每一个拥有超量级用户或垄断渠道资源的互联网站、移动公司都在走向平台化,有的甚至把开放应用平台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构造一种“借力经济”。但是,在为网站走向平台化、愈加开放与共享欣喜之余,人们也在担忧开放平台的一些显性问题。
  担忧之一:平台方的“马太效应”。由于开发方被捆绑在大公司“战车”上,大公司有着强势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主导权,因此,很容易出现强者愈强的局面。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苹果公司最新一个季度在大中华区的收入接近上一财年的全年营收,但其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包括上游芯片生产商,中下游设计与生产,平台与软件,营销与内容提供商,仅分享了苹果不到三成的利润。不仅大多数的开发方无力与平台方抗衡,而且随着平台方应用程序的增多和用户使用黏度的加大,其实力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在感叹科技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不能不忧虑大公司的平台垄断,最终形成寡头经济。
  担忧之二:开发方的“二八法则”。按照Facebook公布的数据,目前该平台上已经有超过50万个活跃应用程序,但只有250个应用程序拥有多于100万名活跃用户,可见大量的应用程序都只有小众的用户群,类似“愤怒的小鸟”这样拥有千万级用户的应用程序屈指可数。因此,开发方很容易显现出“二八法则”,20%的应用程序能拥有80%的用户群,而80%的应用程序不得不面对20%的小众市场。如果一直持续这样的状况,将会极大损伤开发者的积极性与创新力,所谓的开放平台也可能只是几个人的舞台。
  总体上说,开放应用平台是个好东西,但好东西还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成为真正的好东西。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