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形象让城市更美好

2011-03-13 17:09:4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张涛甫
  如今的城市注重城市形式美感和象征意义。很多城市大兴土木,大搞“光彩工程”,借助现代发达的灯光技术,把城市变成“不夜城”。如果城市没有流光溢彩,就像招摇过市的女子不上妆一样。我们不妨把这种城市政治称之为“霓裳政治”。“女为悦己者容”,城市形象是为了招徕更多的欣赏者。
  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对一个城市形象的感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身在媒介化社会,我们离媒介很近,而离城市很远。我们几乎每天与媒体打交道,因为它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身处媒介丛林的我们,越来越依附于媒体提供的信息,即便我们处身城市腹地,也不可能真正感受城市。
  面对喧嚣躁动的城市,我们很难把握城市的真实面目,面对眼花缭乱的城市风景,我们难以识别究竟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表象、哪些是假象。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幻觉:身边的城市是不真实的,用我们的身体器官直接感知的城市是虚幻的。于是,我们把对城市的感知托付给了媒体。天长日久,就会觉得,只有媒介中的城市才可能是真实的。
  媒介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推介。媒介可以为城市化妆,而且可以让城市形象远播他方。城市作为一个固定的空间存在,不能四处游走宣传自己的形象,但媒介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选择性地传播目标城市的信息,进行城市形象传播。
  1994年,威海在央视国际频道推出中国第一个城市宣传广告。这一城市形象传播事件,一下子点醒了处于城市形象蒙昧中的中国城市。原来还可以这么宣传城市!于是,很多城市开始跟风,纷纷瞄准主流媒体,尤其是主流电视媒体。我们可以在CCTV上看到“浪漫之都,时尚大连”、“五金之都,义乌”、“北国风光黑龙江”、“温泉圣地,休旅之都,南京江宁”、“江海门户通天下,江苏海门”等城市形象广告,在国家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一些城市不惜重金,制造媒介事件,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很多城市与媒体合作,策划大型文艺晚会。比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中华情》等大型文艺活动,受到很多城市的追捧。城市借中央电视台这一超级造梦工厂,为其制造媒介形象。媒介搭台,城市唱戏。城市管理者为了把晚会办成功,可谓费尽心机,将一台晚会看成地方政治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而言,埋头发展固然重要,开门宣传不可缺少。国家级媒体的超级影响力以及王牌节目的品牌效应,吸纳巨量的人气,可以让某一城市在一夜之间成为举国注目的焦点。
  像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其形象宣传已经超越了一般名片式、扫盲式宣传,无论在理念、技术还是战略上,都更胜一筹。我们看上海的城市形象宣传广告。上海的形象广告(姚明篇)将举世瞩目的体育明星姚明,塑造成上海的城市符号。创意者让姚明扮演现实生活中的普通角色,诸如警察、超市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来演绎宣传片的主题——“无数个姚明,好一个上海”。该宣传片创意新颖,颇具视觉冲击力。更具大手笔的是,北京、上海通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盛事,吸引全球媒介的聚焦,让全球媒介来关注它们。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主题以城市为焦点,在这个主题框架下大打城市形象牌,借船出海,将上海借助世博会的平台传播出去。这种城市形象营销是一种大手笔。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城市的实体空间渐渐被城市的虚拟景观充斥得满满当当。当我们流连于五光十色的城市街景之中,可能很难分清究竟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因为很多城市景观,是被大量的视觉符号制造出来的仿真镜像。城市流光溢彩的商业广告,巨型影像视屏循环播出的仿真景观,制造出一个个超现实的城市景观。如果我们把那些制造出来的符号性景观剥离掉,挤干城市的虚拟景观,城市可能就像卸了妆的舞女,其魅力要大打折扣。
  形象让城市变得妩媚起来,但也得警惕对形象的过度依赖。过度依赖会造成城市空心化,这种金玉其外的策略是不可持续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2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