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电视知识分子的前世今生(之三)

2011-03-24 20:30:02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历来为国内学界所称道的钱锺书杨绛夫妇“拒绝电视”的说法,其实并非不刊之论。
  以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被改编为电视剧一事为媒介,钱杨夫妇就曾与电视有过一次深入的接触。吴学昭女士写道:“《围城》出来,北京、湖南、广州、辽宁、中央等多家电视台要求把《围城》搬上荧屏,钱锺书都拒绝了,小说妙趣横生的幽默语言,要在影视媒介中体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黄蜀芹、孙雄飞、屠岸德等却锲而不舍,他们反复阅读这部小说,体会它的哲理内涵,寻求表现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手法。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写出了改编《围城》的电视剧本。请了钱杨的老友、作家柯灵做文学顾问。1989年9月到北京登门求见。
  他们拿着柯灵的介绍信,钱杨不好不给老朋友面子。为了节省锺书的精力和时间,杨绛帮助接谈,意见能说到点子上。她为导演黄蜀芹、编剧孙雄飞详细介绍钱锺书当年创作《围城》的经过。黄蜀芹后来说,她从杨先生“写《围城》的是淘气的钱锺书”这句话得到了灵感。
  杨绛把他们留下的电视剧本读了两遍,有四十多处提出意见,对如何开头结尾都有详细的修改。最重要的是她指出,方鸿渐的性格是被动的,什么都不主动。电视剧不要给人造成他从这个女人追到另一个女人的印象,似乎他很荒唐。①
  “在场景选择、道具设置、人物形象动作设计上,杨绛也有种种建议。
  关于怎样突出主题,杨绛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她写了几句关键的话给黄蜀芹。那就是: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概括《围城》内涵的几句话,后来在电视剧开头作为开场白吟诵,对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电视剧《围城》放映以后,钱杨都看了。他们很欣赏李媛媛饰演的苏文纨,很到位。方鸿渐、高校长、孙柔嘉、汪太太、‘四喜丸子’等都演得不错。全剧大小角色,都是大明星,那位每分钟一句‘兄弟在英国的时候’的教育督学,虽不是剧中重要人物,演得多么出色。”②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钱杨夫妇所拒绝的是那种“以我为主”、将知识分子作为电视工业生产流程的一个“齿轮和螺丝钉”的惯常做法。钱杨夫妇所要求的仅仅是对知识分子及其文化产品的起码尊重:平等相待而非被当做手段来利用。《围城》一剧的创作集体做到了认真理解作品内涵,精心实现作品文本媒介叙述模式的转换,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神韵,使该剧与那些把观众注意力骗到手就算胜利的粗制滥造之作相比有着质的区别。直到今天,电视剧《围城》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仍然是那个时代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在今天仍然具有观赏价值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今天仍然能够站得住自有其道理,其中,钱杨夫妇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同时,钱杨夫妇也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与电视对话的中国范本。
  钱杨夫妇的做法并非孤例,而是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普遍的心态,陆小娅和彭泗清的研究表明:“在与媒体交往中或交往后,学者最重视五个因素,依次是:(1)采访报道是否尊重学者的原意;(2)是否包括完整的观点;(3)记者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能够顺利沟通;(4)记者是否守时;(5)对文章标题或内容修改时是否征求学者的意见。”③
  注释:
  ①②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60-362页
  ③陆小娅 彭泗清:《学者与媒体关系调查》,《中国记者》,2002年第10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