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罗建华:为《冰点》的温暖而温暖

2011-03-24 20:30:46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罗建华
  《中国青年报》2010年最后一期《冰点》(12月29日),头版头条从重庆一个乡村11岁女孩王媛元的梦想写起,她过年从来没吃过瓜子和糖,只想要一身完整的衣裳。
  这年最初一期《冰点》(2010年1月6日),头版头条从成都一个19岁打工者夏远的劳作写起,他在元旦的凌晨顶着寒风,到繁华的春熙路去更换广告牌。
  在旧岁新春交替的时刻,《冰点》上没有圣诞余威的恣意蔓延,也没有春节预热的放肆喧嚣,只有对底层人命运默默而持续的关切。那笔调有些沉重,那温暖也就像粗布棉被一样,厚实,贴身,熨心。再看看那标题,开年的叫《写给生活在角落里的普通人》,年尾的叫《他们的命运是我们幸福的标尺》。
  一个周刊、一张报纸的秉持和坚守,明明白白。《冰点》,自有永远的沸点。
  普通人。命运。天经地义就是大众媒体始终的不可放弃的乃至喋喋不休的原点,不需要任何理由。林肯那么早就说过,“上帝一定是爱普通人的,因为他造就了那么多普通人。”
  《长江日报》2010年度的封面人物,近乎一整版大图片,给了一位非武汉人、一位非城市人,他是被困海底78小时从容应对命运的打桩工范声家。他是武汉近旁的大冶人,在武汉打过工。
  这位范声家好酷啊,平视,微笑,双手插在裤兜里,浅白色提花毛衣,脖子上围一件深色毛衣外套,两只袖筒在胸前打一个结,领口露出蓝色条纹衬衣,就像一位归途中的旅游者,仿佛不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长江日报》张扬的就是这种大难不死后的坚韧与自信,他的形象放射着如评论标题所言的“草根的光芒”!它激起读者的,不再是底层人博得同情的卑微,而是受到震撼的傲然。这种阳光般、金子般的质地,我们媒体怎能不去放大?怎能不传递给所有的人?
  曾几何时,我们的传播理念,被市场重压抽去灵魂,摇着营销“强势人群”的旗幡,一味去贴广告大户的脸。1998年,我辅佐一位同仁出任《文化报》分管采编的副总编时,为改版方案设置“嫌贫爱富、喜新厌旧”的八字方针,当年颇为自得,如今羞愧万分。那一阵,“办报就要傍大款”似乎大行其道,“炫富”或者“媚富”明涌暗流,即使一些“呼唤爱心”的运作,也不过为之搭一座好唱戏的台。
  今天,生活教会了我们,懂得媒体自身的价值,“雪中送炭”远远高于“锦上添花”。要知道,一些弱势群体的命运,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就在2010年12月29日《冰点》的同一个头版上,从《西海固没有新闻》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听到海原县教育局副局长马兴旺一声沉重的叹息:“可怜的地方,住着可怜的老百姓,生下可怜的孩子,接受着可怜的教育!”如果没有人为之争取一下改变,他们永远挣不脱这可怜的宿命。
  《冰点》创刊以来,始终没有消失“最后的粪桶”带来的市井气息,它总是给近乎绝望者最后一点希望——这是上帝该做的事却没有上帝,那么我们媒体就责无旁贷!
  媒体不是万能的,缺乏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媒体是万万不能的。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当他们上天无门的时候,媒体就要打开一条缝隙,透出些许亮光,复苏他们快要冷寂的心。同情悲悯是光,奔走呼号是光,赞许激励是光,让他们昂起头,去奔他们的好日子。
  正是与千千万万普通人命运的纠结,我们媒体对“民生”的理解,又有新的升华,那不简单是衣食住行,而是尊严,是幸福指数,是体面的生活。2010年12月28日,《长江日报》头版的《年终特献》,以编辑部的名义刊文这么说——《2010,走进人民尊严时代》;早一些,2010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评论版头条这么说——《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晚一些,201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社会版头条关于讨薪的报道这么说——《我们要站着把钱拿回来》。这真是深冬汇聚的一股热流啊。热流中,“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在春晚放歌自己的梦,乞丐和拾荒者走进杭州图书馆重拾自己的梦……
  是的,地球旋转着,总有人被不幸地甩出轨道,一个变故足以使一个最有希望的人变得最无助。那么,回到《冰点》,《他们的命运是我们幸福的标尺》有如此发问:“必须回答的问题: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是否能容忍这些就在我们身边的不幸继续?我们的社会有没有为减少这种艰难做出必要努力?如果有,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吗?”
  (作者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