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嘴大才有才

2011-04-19 12:12:1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宁财神(《武林外传》编剧)在他的微博上说,春运期间坐车,一对母子没坐,为了表现自己的亲和力,他说,把孩子给我抱会儿吧!结局很惨:孩子当场吓哭,宁财神凌乱了。他还说了:脸的上半拉子整成金城武没问题,就是嘴巴不行,科技还没到那水平。老高心想:还是别整了。嘴巴整小了,宁财神长得就不像史玉柱了。嘴巴大的,都挺聪明。
  忽然关注起宁财神,是因为看了他负责编剧的电影版《武林外传》。说实在话,不算非常好,可算很好,毕竟人家有突破——把电影“电视化”了。这年头到处都讲突破,但是突破很难搞。宁财神与尚敬导演有此突破,已经不容易。
  把电影电视化,这个突破,形象点说,就是电视文化的嘴巴越来越大,把电影文化的食儿抢了不少。所以,“嘴大吃天下”这个谚语,不仅适用于宁财神、史玉柱和姚晨,还适用于电视文化。《武林外传》这个从电视剧“嫁接”过去的电影,虽然走的是搞笑路线,但和《非诚勿扰2》等相对传统的幽默电影相比,路子上明显差距甚大。《武林外传》电影版的路子“野”多了,甚至跳出了“传统电影理论”的框架;而这种框架背后,似乎也有些无奈,因为它明显是一种电视文化借助电影进而对电影的侵蚀:就好比电影是一头驴,电视骑在驴背上,一边走一边啃驴肉。电影文化的一些概念,或许从此要被打破了。
  传播学领域经常讲到一个例子,借以体现电影和电视的区别。据说国外搞过一个评选。当时,电视文化对生活形成强烈冲击,而电影还局限在“大影院”时代,“电影危机”成了热点话题。于是,有机构进行调查、评比,征集“电影和电视的不同”。最终,一个小孩的答案获得第一名:电视是在和我说话,电影则是我在看别人说话。
  也就是说,电视的“融入感”更强,其对生活的干预更厉害;电影则不然,以“自说自话”为主。
  或许老高电影看得比较少,在老高眼中,对电影这一传统特色做出最明显颠覆的,正是《武林外传》电影版。别的电影,恐怕没这么大的胆子,因为它们“根红苗正”、“出身正统”;这部电影属于“外来移民”,农民抄起锄头闯进了大上海,惊起波澜一片。
  这部电影有着很强的互动性,一方面是为了照顾那些对电视剧《武林外传》还不太熟悉的观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熟悉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观众早就适应了这种互动,导演完全“有恃无恐”。比如,电影为了照顾上网较少的观众,居然专门打出字幕,进行“名词解释”,告诉观众“杯具”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逐步变成“悲剧”的;在惩罚黑心房产商、准备“动酷刑”的时候,宁财神明目张胆地使用了“来点酷刑镜头,做成海报,有助提高票房哦”的台词,而且“惨无人道”地让这句话从顾盼神飞、左右逢源、上下穿梭、花容月貌的美女捕头祝无双口中说出——老宁你于心何忍呐。
  前些年,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除非主持节目或者播音,都特别强调不要“直视镜头”,如今这种情况不仅电视剧中越来越常见(因为要互动),电影也越来越常见(因为它也需要互动)。冷冰冰“自说自话式电影文化”,似乎要告一段落了。《武林外传》只不过是一个典型而已。
  一些国外大片,并不见得如此,因为场面足以震撼人心,互动无须停在表面,即已深入内心,再没有通过镜头和台词与观众互动的必要。典型的,比如《阿凡达》,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有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阿凡达在影院里飞。这不就是最佳的互动吗?
  或者,我们可以修正一下对“电影和电视之区别”的最佳定义:电影更侧重于观众的内心互动,电视更侧重于观众的语言、表情互动。内心互动,境界更高,难度更大。所以,对无法与大片抗衡的电影来说,向电视文化靠拢甚至投降,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年,铺天盖地的电视节目差点把电影掐死,但电影最终没有死,大众电影院却成了牺牲品;电影不得不放下架子,进行了“分众传播”,走“小影厅”、“个性化定制”之路。没有这些,电影恐怕真的就要死了——尤其国产电影。
  现在的问题是:国产电影除了应对大片冲击,还要屈服于电视文化。这究竟是联姻,还是苟合?会是闪婚、试婚,还是钻石婚?恐怕谁都说不清,走着瞧吧。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