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微博是“银行模式”的媒体吗

2011-05-20 21:06:50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几乎所有的老板,最羡慕、最向往的赢利模式,就是“银行模式”。啥叫“银行模式”呢?笼统地说,就是:他似乎什么都没干,却在赚钱。银行只提供了一个“存放货币”的平台,除了这个平台的基本开支,不需要任何成本。存贷款的利息差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和很多企业平均百分之一二十的利润率相比,的确不高,但银行在“总财富没有增加”、“自己未直接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就赚了钱。
  这种赚钱模式,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产品,从布料变成衣服,它的价值增加了,企业靠增加的这块价值赚取财富;而从最原始的银行形态来看,钱只是从银行一进一出,财富没有增加,银行家却能赚个“满手油”。
  很多精明的企业家几个世纪前就发现了银行这一得天独厚的特性,企业做到足够大之后,老板们的终极梦想,就是开钱庄、开银行。
  很荣幸,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银行的这一特质得以复制,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一模式的巨大威力。对局外人来说,这是件荣幸的事情;对无力和这一商业模式抗衡的小企业来说,则是一场灾难。
  很典型的,就是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站的经营模式。网站只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或者是商户和商户的交易(即B2B模式),或者是商户和消费者的交易。这和当当网、卓越网“网站和顾客交易”的模式(即B2C模式),显然不同。当当网的营业额必然受到自身供应能力的限制,有个极限;而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从理论上说,没有极限。
  “只提供交易平台”的模式,和银行十分类似,唯一的区别是:银行一进一出的,是货币;网站一进一出的,是交易信息。两者都不直接创造价值,却能从中赢得巨额利润。
  从这个模式来思考腾讯和新浪打得火热的“微博战”,是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因为你会忽然发现:微博绝不仅仅是个媒体这么简单,它有可能创造出一个集新闻和经营于一体的赢利平台,而这个赢利平台,和“银行模式”如出一辙。
  微博不需要自己创造价值(当然,我指的是狭义上的价值,比如它不需要自己制作和编辑、发布内容产品,甚至不需要自己拉广告依然能正常运行——只要平台存在),却有可能通过各种方法,为自己赚取利润;虽然现在它们的赢利模式并不清晰。
  其实,传统媒体理论上也可以成为这么一个平台,成为“银行模式”的拥有者:取消所有的记者,全部用新华社来稿,即形成了这样一种平台。但这种平台,依然需要众多的编辑和较高的传播成本;而且现在显然已经不存在这种平台的生存空间。
  微博彻底颠覆了大众传媒的定义。固定的传播机构+大量相对稳定的受众+传播媒介,是大众传媒的三个要素。而微博则告诉我们:没有固定的传播机构,依然可以成为“个人化的大众传媒”。如果一个人拥有了100万粉丝,这100万粉丝就会成为他的受众,他自己就可以掌握这个媒介而不需要团队运作,甚至可以公开征稿、发布广告。
  微博门户网站成为无数个“个人化大众媒体”的平台之后,即便还没有明显的赢利渠道,“银行模式”的雏形也已显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小的“个人化大众媒体”,都有潜在的赢利能力和广告宣传能力。微博门户网站的赢利渠道,则可能从扩大这些小单元的宣传能力上来获得。比如,一家企业如果需要宣传,那么,新浪的“认证功能”就会起到作用,为其赢得更多的粉丝、获得更宽的推广面,并借此赢利。
  而粉丝,有传言说也是可以“花钱买到”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企业或者个人就可以“花钱购买影响力”,这和报纸的“二次销售理论”(第一次是报纸作为商品销售给读者,第二次是把读者的关注度、报纸的影响力销售给广告客户)如出一辙。这一赢利渠道的前途更为广阔。
  不管怎样,微博这个平台的赢利模式,必然是琐碎的,但只要模式顺畅了、平台无限扩大了,其赢利能力恐怕也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