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于冠深:神圣的消解

2011-05-20 21:07:19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于冠深
  报载(大意):“文革”伊始,侯宝林先生被打成“黑帮”。一天,他穿着黑色长袍被押上台。造反派高喊:“打倒侯宝林!”侯宝林便趴在地下。造反派斥问:“谁叫你趴下的?”侯宝林回答:“你们不是喊打倒我吗?我不打就倒,响应你们呀!”台下一片哄笑。
  造反派说侯宝林破坏批斗会,大喊口号:“打掉侯宝林的嚣张气焰!”并令人给他戴高帽。侯宝林马上从长袍里取出一顶纸帽自己戴上。造反派见纸帽仅高半尺,说是太低。侯宝林就说:“能高,能高。”随即将头一摇,纸帽升高半尺。这一下,不但台下又起哄笑,连台上批斗的人也忍不住笑了。主持批斗的人强忍住笑说,高帽还不够高。侯宝林又一摇头,高帽又升高半尺。自然笑声再起。造反派猛呼口号,企图扭转气氛却无济于事。批斗会就此流产。
  造反派就将批斗会改为游街。侯宝林一上街道就跑起步来。造反派说:“不要跑。”侯宝林就说:“这么长的街道,不跑的话什么时候才能游完呀,你们不是要看我的态度吗?我这是表态,支持革命小将啊!”让侯宝林交代问题时,工宣队鼓励他:“问题说得越大,表明态度越好。”于是侯宝林说道:“我罪恶深重。朝鲜战争是我发动的,邢台地震是我搞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是我……”此后,造反派不再开他的批斗会,罚他扫厕所了。
  转眼之间,史无前例的“文革”过去几十年了。我之所以读了上述文章又当文抄公,一者,是愿意让更多的同志了解这段有趣而悲哀的故事,一者,是由此想起“文革”初期,我在大众日报言论组时的一段往事。
  “文革”初期,在大众日报的各业务部门当中,言论组的所谓战斗作用,是被格外看重的。至少我这样认为。那时是造反派掌权。言论组有七八个人。组长由社一级的领导人兼任。每天都发社论。有时一天还不止一篇。为了“紧跟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通常情况,言论组的成员,每天晚上八点,都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然后由组长带领,经过集体研究确定社论题目和大体内容,再确定具体执笔的同志——多数情况是三人合作——随即投入“战斗”。
  就那时而言,“文革”的神圣是无论怎么描述都不会过分的。那么,大众日报言论组所肩负的为“文革”而战的重任,无疑也具有了一定的神圣性。神圣与庄重严肃相联而排斥诙谐滑稽之类。然则,说来令人骇怪,就是这班天天都为神圣“文革”战斗的大众日报言论组成员,大都有着指称“文革”斗争对象的绰号,例如,“老财”,“老权”,“老颠”,“老假”,等等。“老”是“老王”、“老李”之老。至于“财”、“权”、“颠”、“假”,则分别是地主老财、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图谋颠覆“革命委员会”红色新政权的反动分子、不准他人革命的假洋鬼子的简称。都是牛鬼蛇神。
  七八个人的这些绰号是一个一个叫起来的。都是一人奉送。一天,有同志说道,言论组里别人都有了绰号,送别人绰号的人却还没有,我看顶数他坏,我们就送他“老坏”的大名。大家一致同意,一齐鼓掌赞成。久而久之,在言论组内部,同志们之间,尤其是年长者对于年轻者,大都舍本名而呼绰号了。一次,外部门的一位同志到言论组来,听有的同志唤我“老假”——当时有人说山东师范学院的造反派是“假洋鬼子”,我是从山师来的,故“老坏”以“老假”之名奉送——甚感莫名其妙,曰:“不是‘老于’吗?怎么叫‘老贾呢’?”于是大家都笑。现在想来,“老坏”同志送我“老假”这个绰号,我还真当不起。如上所述,“假”者,“假洋鬼子”之谓,意思是不准他人“革命”即不准他人搞“文化大革命”。我哪有这样的觉悟和水平!
  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当初,我们那些绰号的诞生和盛行,对于“文革”的神圣性,也有着一定的消解作用?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