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官员上去了,媒体怎么办

2011-05-31 12:08:0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胡锦涛三年前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讲的。
  “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这是习近平两年前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的。
  近年来,中央高层大力倡导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党政官员明显加强了媒介素养、舆论应对的培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有新闻传播方面的培训课程,各地不断请新闻传播专家给官员授课,党政新闻发言人机制也开始逐步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的《行政管理改革》等,经常刊发新闻传播、舆论应对方面的文章,有些还很尖锐。比如: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4期刊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的文章《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其中讲到:“我们习惯于把各种危机事件看作坏事,倾向于千方百计地‘捂住’,不让别人知道。……现代信息社会,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肯定会把危机推向最糟糕的境地。封锁公开发生的事实或已经披露的信息,唯一的传播效果就是被人嗤笑。”“没有执政为民的理念,当权者自然会把与政府相关的事务看得高于其他。例如召开重大会议,开会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恰恰在这个时候,若发生重大的危机事件,常常传媒被通知不许报道,连经常发生的普通‘坏事’这个时候也一概不许说。”“我们过去总讲以正面报道为主,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这不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只要能够获得正面效果,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而从今年以来的《行政管理改革》来看,刊发官员媒介素养方面的文章渐成常态,每期都有。比如:
  2011年第1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孙晓莉写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应对》;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写的《当代官员必需的媒介素养》;
  2011年第2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写的《微博:组工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2011年第3期:浙江省委党校讲师顾金喜写的《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1年第4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钢写的《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写的《手机媒体舆论管理研究》。
  习近平2010年12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调研座谈会上讲:“公务员培训不能‘一锅煮’,必须按需培训,就是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可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及其报刊加重媒介素养内容,是因需而做的。
  按理说,新闻人更要懂得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因为干的就是这个。但是,很多新闻人恰恰缺乏媒介素养,不懂得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例如不深入实际调查,虚假新闻蔓延;见风就是雨,跟风炒作;迎合所谓民意,不讲辩证理性,欠缺法治观念。而对新闻传播规律的不尊重,是最要害的:消极地面对新闻主管部门对有些新闻事件“慎报”的要求,鸦雀无声,不履职不尽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讲,“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好的回答。”“一般情况下,凡是公开发生的事实,没有不能报道的,问题在于如何有理有利有节地报道。”党政官员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新闻人更应明白这个道理。
  工作不同,身份不同,新闻人与官员的思维方式毕竟不同,谁都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谁,应该相互尊重。让新闻人用官员的思维方式来做新闻,显然不对,是与改革方向相悖的;让官员用新闻人的思维方式来行政,既不妥当也不可能。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各的道理。
  70年前,少奇同志在《论党内斗争》中讲:“在党内一切要讲道理,一切要讲清楚道理,一切要有道理可讲。否则不行。道理讲清楚了,一切都好办,都容易办。”今天在处理官媒关系上,也是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官员在行动在进步,媒体怎么办?新闻人怎么办?在“履职尽责”上有哪些欠缺?来而不往非礼也。新闻人,不要再非礼了。○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