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 其:媒体的“民意赤字”风险

2011-07-31 18:43:2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  其
  本栏上月提到“人民日报评论现象”,很多同仁深有同感。尤其对人民日报评论部上半年推出的5个系列评论——《为什么必须强调“群众工作”》、《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关注社会心态》、《如何回应社会关切》,更是夸赞有加。
  从新闻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系列评论,堪称主动设置议题的经典案例。更重要的是,这些评论是“为新闻人说话”的,确切说,是为人民说话的——每篇都关乎干群关系问题和官媒关系问题——“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③)。
  这些系列评论,系统地澄清了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诸多错误的不合时宜的观念:
  比如视公众为“对手”,把“维稳”与“维权”对立起来,对舆论“封、捂、堵、压、瞒”;
  比如视记者是“找事”的麻烦制造者,质疑记者“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比如视舆情为“敌情”,“防火防盗防记者”,建“记者黑名单”;
  比如信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搞不定、摆不平就委过于人,指责“都是媒体惹的祸”,甚至搞“诽谤定罪”,等等。
  系列评论,实际上倡导的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给予,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权利。”也就是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维护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公民基本权利。遇到问题尤其是突发事件,该做的不是漠视民意,打压舆论,而应以平等的心态、尊重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坦诚的心态对待媒体记者,通过媒体记者发布信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成共识、推动工作。
  《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④)有段话很好: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产生的“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怎么看,是认识,是舆论引导;怎么办,是行动,是解决问题。怎么看固然重要,怎么办更为关键。
  这也就是说,媒体与领导干部尽管都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但责任是有区别的:媒体记者重在解决“怎么看”,领导干部重在解决“怎么办”。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当好社会的预警器,及时反映和关注热点事件、敏感问题,“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矛盾构成”;就是主动设置议题,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那么,媒体尽责的情况怎样呢?有进步,但问题仍多。公众想知道事实真相,而媒体“逗你玩”的有之,“装聋作哑”的有之,“文过饰非”的有之……谁都不能否认,媒体与公众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大的“民意赤字”。
  媒体工作,说到底是受公众之托,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意见市场,维护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公民基本权利。为人民服好务,人民才给你人民币。做得好,公众认可,有市场,有钱赚;做得不好,公众不买账,没市场,没钱赚,没活路,更没了做民意代言人的资格。可以说,媒体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能否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能否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监督权力,维护权利。
  “你手里握着铁锤,就到处看到钉子。”媒体,手里握的是铁锤,鲜花,还是痒痒挠?这是个问题。○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