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舆论战中的一次“紧急撤稿”

2011-09-20 13:13:21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重大事件发生后,往往免不了一场舆论战。这种舆论战,有时是媒体“报道真相”与官方“封杀真相”的斗争,有时则是媒体之间相互攻击,有时则是利益集团为控制媒体而发生冲突。老高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三种情况。因为,利益集团在激烈斗争的时候,会把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想都不敢想的内幕揭露出来,令人大跌眼镜。
  利益集团斗争导致的“舆论战”,古已有之。因为对手倒掉,战胜的一方也就无所顾忌,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诏告天下”,我们得以一睹古代“舆论战”的内幕。
  明朝的京官,大多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互相勾心斗角。这个朝代讲究“气节”,人们很注意“形象问题”,一方面容不得别人抹黑自己,另一方面,又很喜欢抹黑别人来表明自己“刚正不阿”。在这样的氛围下,官员就很重视舆论,朝报就是舆论的风向标。朝报上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体现的不是“办报思路”,而是“谁占上风就听谁的”。
  因为在立谁为皇太子的问题上和群臣闹别扭,明神宗(万历皇帝)下了个赌气诏:只要一年之内,群臣不拿立储的问题逼我,我就答应立储。大臣们一听,好吧,不就一年嘛,熬吧。
  熬着熬着,一年的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工部一位大臣心想,皇帝这么邪,到时候万一真要立储,可要花大笔的银子啊!皇帝不管你手头有没有银子,张嘴就来,钱从哪出?要有预算啊。
  当时是秋季,按照万历皇帝的约定,立储应该在次年年初。提前做个预算,这不过分吧?于是,他写了个奏折,编了个预算,请皇帝批准。
  没成想,皇帝比他想象的还邪乎,云:我早说过,一年之内不准提立储的事,现在又拿预算之事来逼我,说白了还是催我立储。你们这是违反约定,我必须按照当初说的,将立储之事后延。
  群臣一听,皇帝老儿咋能这么办?群起“联名上书”,要求皇帝收回成命。这一闹不打紧,“舆论监督事件”出台了。联名上书,当然要官大的牵头。当时最大的官是内阁大学士、首辅申时行,可他这两天正好病了(是否装病,不得而知)。于是,内阁大学士、二辅许国执笔写了奏本,最后替申时行签了名,并放在首位,等于是申时行领衔上书。
  当时不仅有君臣之争,臣子之间也有纷争。申时行虽然官最大,但和二把手许国有矛盾,群臣中,也有很多人责怪他没能把皇帝“调理”好,不称职。
  群臣的舆论是:皇帝懈怠政务,作为首辅,应挺身而出,“胁迫”皇帝勤政。而申时行显然对这个懒皇帝有些同情,懒皇帝对他也是惺惺相惜,甚至屡次给其加官进爵,企图收买。这让申在舆论战中备受抨击,境况十分不利。
  申时行在家里病着,听说群臣联名上书抗议皇帝,还把自己放在首位,吓了一跳,连忙给皇帝写了一份揭帖,说这不是自己本意,名字是别人代签的。
  皇帝看了揭帖,很感动,群臣如此逼宫,老申独出淤泥而不染,于是褒扬几句,托人送回。没成想,这份揭帖半路被许国截获了。
  许国知道此时舆论对申时行已十分不利,决定火上浇油,利用舆论战将其彻底打垮。他把揭帖交给“给事中”(官名),命令抄录后公布,让大家都瞧瞧这个首辅是如何与皇帝串通一气的。
  揭帖虽然属于“私密公文”,毕竟形式与内容和奏本差别不大,且有皇帝御批。这样的揭帖一旦到了给事中那里,性质已经和御批的奏本无异。许国命令给事中“公开抄录”,则意味着这份私密揭帖会刊登在朝报上。
  申时行听说之后,吓了一跳,迅速找到给事中,把揭帖要了回来。这份本可能公开见报的“曝光稿”,就这样被“临时撤稿”。不过,此举惹恼了那个给事中(身兼文书、检察官、朝报发布等职能),因为即将公开发布的稿件,被“临时撤稿”,是违反规定而且没有先例的。于是上书弹劾申时行。
  给事中是个小官,万历皇帝自然不会因他而废了申时行,反倒把给事中降级外调。即便如此,冲突依然愈演愈烈。
  申时行的“灭稿”行径和他的揭帖,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抨击,不得不提出辞职。万历皇帝不忍心,可又没办法。最后,一道命令下来,先免了二辅许国,随后才同意申时行辞职。
  一场纷争下来,稿子没见报,几个人却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