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陆高峰:新闻发言人离职业化还有多远

2011-10-24 09:24:55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陆高峰
  随着温州动车事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离任,人们对新闻发言人的关注也开始降温。但是,在国内新闻发言人的职业化发展道路没有明显改善,职业群体素质没有明显提升,职业环境也没有整体改观的情况下,新闻发言人群体潜藏的危机和隐患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防止下一个类似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事件和下一个“王勇平”出现,除了从体制上建立一个鼓励新闻发言人敢说真话、鼓励信息公开的宏观环境外,建立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队伍是必由之路。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国内的政府新闻发言人群体职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有媒体对比了2004年和2010年国家部委公布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发现,“来自办公厅、政策法规司和新闻宣传司的发言人最多,所有人中,没有一位是专职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通常来说,判断一个职业是否成熟,主要可以从职业形成时间、从业人员数量、职业理念的形成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几个方面来看。
  从职业形成时间来看,我国的政府发言人制度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1983年中央有关部门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为标志。从这个时间看,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职业的形成时间并不算长,尚不足30年,而国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形成至少要比我国早100多年。早在18世纪30年代,安德鲁·杰克逊就成为最早聘用总统新闻发言人的美国总统。职业形成相对较短成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职业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
  从职业群体规模来看,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政府部门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单从群体上看,规模并不小,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性职业群体已经形成。原因是这个规模不、人数不少的发言人群体,很少是专业性的新闻发言人,他们大都由各级政府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或各级政府部门的分管领导等兼任。他们大都缺少相应的媒体经验,甚至必备的媒体素养。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有名无实,甚至害怕记者、躲避记者,缺乏和媒体记者必要的沟通。
  从职业教育来看,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培养还缺乏专业的教育机构。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部门曾经搞过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但新闻发言人教育仍缺乏制度性,系统的学科理论还没有形成,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总体处于空白状态。今年河南大学尝试设立“新闻发言人班”,计划招录30人,这应该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大学专业教育的最早尝试。
  另外,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和教育模式习惯于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仅一些高端新闻发言人培训师资直接来自于国外海归人员,而且以盲目灌输国外做法为荣。这导致了国内一些新闻发言人培训严重脱离国内现实需求。如有位从事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学者在分析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温州动车事故发言中的失误时曾指责他:“在班里多次强调要穿正装,他怎么穿着T恤衫就上去了?”这就是典型的照搬国外的教条做法。事实上,在当时记者和民众对事故怨气很重的情况下,如果王勇平身着正装,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和记者打官腔,很可能效果会更差。
  从职业理念上来看,目前我们的一些政府新闻发言人在职业理念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从本质上来说,政府新闻发言人是一个政府为满足公众知情权而专门设立的一个服务人员,是协调政府和媒体、公众关系的公共关系人员。但是,现在的一些政府发言人却把自己放在了服务公众和媒体的相反的方向,他们有的把自己看做是“官”,高人一等,不愿意真诚地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有的把自己的职责看做是“对付媒体”,遇到突发事件等情况,则千方百计掩盖信息,刁难阻挠媒体记者。这种职业理念上的偏差和落后,成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职业欠成熟的最明显标志。
  大力加强新闻发言职业化教育、及早构建一个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群体,是提高我国新闻发言人发言质量,提升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性应急事件水平,增强新闻发言人发言效果和群众满意度的最基本要求。
  (作者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学博士后、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编审)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下

来源:

编辑: